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昌邑构建“康复+教育+就业”特殊教育生态——

“医康教”牵手 画出育人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10-18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董友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清晨六点,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孙烁背起材料包出门,他要赶在家长上班之前,上门给孤独症儿童小宇完成半个小时的康复训练。这样的上门服务,孙烁和特教学校的同事们每年要完成2万多课时。在昌邑,像小宇这样的儿童,正在通过“医康教融合”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康复成长机会。

  近年来,昌邑市将特殊教育视为重大民生工程,探索实施“三段一体、医康教融合”的特色路径,获评“山东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

  “以前带孩子做康复,教育部门管上学、卫健部门管治疗、残联管补助,跑一趟很不方便。”当地一位孤独症儿童家长李女士道出了特殊教育的痛点。针对这一问题,昌邑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教育、卫健、民政、残联等八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将分散的政策资源拧成一股绳。

  去年秋季开学,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小杰突发癫痫,联席会议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医院开辟绿色就诊通道,民政部门落实临时救助,学校调整课程安排。“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从发病送医到恢复上课,仅用了10天。”小杰母亲感动地说。

  在政策支持方面,昌邑市出台《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率先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年9000元。昌邑市专职特殊教育教研员张梅每周至少深入两所学校:“这个月帮奎聚街道奎聚小学解决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适配问题,让全校12名特殊儿童都有了个性化课表。”

  “小诺能自己端碗吃饭了!”看到女儿的进步,昌邑市下营镇村民王先生红了眼眶。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小诺,在昌邑市妇幼保健院早教中心接受了两年干预,如今已顺利就读普通幼儿园。这得益于昌邑首创的“三段一体”学段衔接体系:学前阶段侧重早期干预,义务教育阶段夯实基础能力,中职阶段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在南隅小学的资源教室里,肢体残疾的学生小林正在用辅助软件完成体育锻炼。学校为她量身定制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配备专职辅导教师。如今小林不仅能自主学习,还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像这样随班就读的学生,昌邑全市49所普通学校共接纳111名,4所学校获评省级随班就读示范校。

  “教育+医疗+康复”的上门服务模式更让重度残疾儿童家庭受益。每月10次的康复训练、每周3次的送教上门,由特教老师、康复师、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为90名无法到校的孩子建立起“康复—教育—评估”闭环。“服务队不仅教孩子知识,还指导我们做家庭康复。”提到为孩子服务的特教团队,饮马镇村民赵先生充满感激。

  走进昌邑市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学生在烹饪教室里练习切菜,在家政课堂上学习整理房间……这些针对残疾学生特点开发的特色课程,已帮助32名中职毕业生找到工作。“去年毕业的小涛在酒店后厨工作,月薪3000多元,能自食其力了。”市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主任、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艳艳介绍。

  专业师资是质量保障的核心。近五年,昌邑市引进特教专业教师18名,构建起“专家—中心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四级培训网络,累计培训上千人次。“此前刚参加了全国孤独症专家的线上培训,学到很多行为矫正的新方法。”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于敬忠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系统化思维为引领,聚焦机制创新与模式突破双轮驱动,深化内涵建设与人文关怀协同发展,全力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瓶颈,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享有适配的优质教育资源。”昌邑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振伟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8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