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慎用“懂事”来评价孩子

发布时间:2025-10-17 作者:孙琳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孩子真懂事。”在校园里,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评价学生。它像一枚糖衣,内里包裹着成人的期待:要保持安静、绝对服从、不能添麻烦。

  投身教育事业26年,我也曾不自觉地把“懂事”当作衡量学生的隐形尺子:学生忘带作业,我会皱眉批评“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学生课间打闹,我会叹气感慨“能不能让老师省点心”。直到一次,一名女孩在我办公室崩溃大哭:“校长,我太累了,装懂事装了5年!”那一刻,我才惊觉,这把习以为常的“尺子”,早已变成束缚孩子的枷锁。

  学校要慎用“懂事”来评价孩子。把“懂事”当标准,本质是用成人意志碾压孩子的天性:它把复杂的人性简化为“服从”,把动态成长的个体塞进了固定的“工业模具”,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会被压抑,甚至滋生怯懦的心理。每个孩子的基因、成长环境不同,孩子不是生来就全知全能,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陪伴他们在试错中成长、从错误中学会站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以四项制度回应这一问题,让评价回归成长本身。

  一是重构教师话语体系——从“笼统评判”到“具体看见”。我要求每周一的“班主任沙龙”增设“案例会诊”环节。规则很简单:描述学生行为时只讲事实,接着共同追问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最后一起拟定引导策略,全程禁用“不懂事”这类笼统的评判词语。同时,期末评语模板也同步更新,用“我看到、我欣赏、我建议”的三段式结构,替代“该生较懂事”等模糊表述。

  二是改造校园激励系统——从“推崇乖顺”到“鼓励探索”。学校专设了“金点子奖”“勇敢质疑奖”。每月,每名学生还能领到一张“试错券”,可抵消一次因探索导致的违纪,事后,教师需在班内公开说明“试错”的价值,让孩子明白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不可怕。

  三是重塑家校沟通模式——从“你要听话”到“我想听听理由”。借由家长学校每月一课的契机,我们编排了情景剧《当孩子说“我不想”》,邀请家长扮演孩子,体验“被要求懂事”的压抑感。演出结束后,不少家长感触颇深,借此契机,我们向家长发放“家长话术指南”,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类单项要求,替换为“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引导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四是校长带头示范——从“完美管理者”到“会犯错的同行者”。在期末述职中,我特意增设“我今年犯的3个错误”板块,向全校师生公开复盘,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犯错是常态。同时在每周三“校长茶话日”,在与学生对话时,我只提问、不评判,用倾听传递“每个声音都值得被尊重”的理念。

  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有教师把“勇敢质疑奖”异化成“鼓励顶撞教师”,也有家长把“试错券”当成孩子犯错的“免死金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明确两条底线:质疑需以尊重为前提,不得违背基本礼仪;任何评价改革,最终都要回到“是否有利于孩子完整成长”这一原则。

  把“懂事”从评价的“神坛”上请下来,才能真正把成长还给孩子。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愿我们都能慎用“懂事”来评价和要求孩子,把尊严、选择和犯错的权利还给他们。或许,教室里会因此多些喧闹、校园会因此多些“不完美”,但这才是鲜活的生命本应有的真实模样。

  (作者系山东淄博临淄区玄龄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