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同参与户外活动。幼儿园供图
从三楼走到一楼,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创意工坊游戏场转向建构空间游戏场……三五成群的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奔向最喜欢的游戏场,这是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蓓蕾幼儿园里,幼儿游戏的真实缩影。多年来,蓓蕾幼儿园始终积极探索“无边界游戏”,以“破界不破序,游戏即生长”为核心理念,突破“时间、空间、资源、领域、关系”的界限,激活游戏的育人效能。
消除时空壁垒
打造室内外联动模式
基于12年的游戏实践,针对游戏时间不足,游戏空间、资源局限等问题,蓓蕾幼儿园重构一日活动计划,将原来的一小时区域、一小时户外整合成两小时无边界游戏时间,保障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长。同时,幼儿园以“强体魄、喜探索、乐沟通、爱创造、勇担当”为培养目标,综合筛选与利用园内外资源,系统打造了“3+14+N”开放式游戏环境,“3”涵盖“创意与表达、思维与探究、动作与技能”,“14”包含“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空间建构、思维逻辑、艺术创造、野趣冒险”等无边界游戏场,“N”则指向各游戏场内的多项游戏活动。
从“简单游戏”到“深度游戏”。在建构空间游戏场中,当幼儿搭建好建筑的基础框架,正准备进一步装饰和完善时,却可能因为游戏时间不足而被迫中断。而在整合后的两小时游戏时间里,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设计图纸、选择材料、逐步搭建、精心装饰,甚至邀请同伴进行角色扮演,完整地体验建筑搭建的全过程。幼儿能够沉浸于游戏情境中,深入探索和创造。
从“固定区域”到“多方联动”。起初,幼儿的游戏活动大多局限在班级某一个特定区域,无边界游戏以开放视角充分利用空间促进幼儿发展,如将教师餐厅打造成趣味制作游戏场,将功能厅打造成图书工坊游戏场,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联动区域、班级、室内外游戏场。在“自制香包”游戏活动中,幼儿首先来到图书工坊游戏场,印刷与香包相关的图案和文字,了解香包的文化背景,为设计获取灵感。紧接着,幼儿走进户外自然休闲游戏场,利用户外自然材料,进行香包拓印,赋予香包独特美感。最后,幼儿来到创客编程游戏场,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香包的装饰配件,将现代科技融于传统手工艺品之中。场地的流通,让幼儿的游戏更加自主、资源的选择更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游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跨越园所围墙
巧用周边生态环境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我们倡导在幼儿生活中挖掘资源,积极与社区进行双向联动,融入周边生态资源。结合幼儿游戏的生长样态,教师可进一步选择并运用情景互动、项目创生、阶梯挑战等形式来推动无边界游戏活动,带领幼儿体验周围环境的千百种样态。
有一次,在自然休闲游戏场中,幼儿对植物产生了兴趣:“为什么这片树叶的形状像手掌?”“这片树叶为什么有锯齿?”基于问题,幼儿分组进行了方案设计,走出园所,开始探秘。“去哪里、看什么、做什么”幼儿自己做计划。在游戏实践阶段,大家以幼儿园为起点,以中心河公园海边栈道为终点,穿越N个桥洞,途经N片花海,在沿途3公里的路上,幼儿观察到更多不同种类的植物,还发现了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差异,以“记录单”为牵引,激发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在总结反思阶段,幼儿自发组成小组,分享所见、所闻、所想。在拓展迁移阶段,幼儿将此次活动中的宝贵经验灵活运用到其他游戏中:绘制、粘贴不同类的植物图案,用拓印、拼贴等方式再现植物的纹理与形态;以植物生长为主题创编小故事,用肢体动作模仿树木抽枝、花朵绽放的过程。这种从自然中萌发的探究,不仅让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的具体认知,更培养了他们观察、提问、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游戏真正成为连接自然与成长的桥梁。
破除家园界限
融合多样游戏资源
我们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游戏生态,通过顶层设计打破家园边界,创设“多元协同评价、资源整合共享、亲子互动参与”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模式,形成模块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元的评价与资源融合网络。
在资源整合共享上,为打破家园关系边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精心建立详细的家长信息资源库。教师基于这一资源库进行深度分析与整合,为幼儿游戏提供丰富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与游戏课程目标,我们创设了涵盖“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多个维度的家园共育资源模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在戏剧扮演游戏场中,一场“大灰狼与小红帽”的角色游戏正在进行。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尽情演绎着他们心中的故事。“怎么没有观众?还能不能增加角色?服装可以自己设计吗?能去大舞台表演吗?”一连串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我们通过家长信息资源库的匹配,一位有绘本剧专长的家长成了幼儿游戏的强有力推动者,一次沉浸式的剧场参观之旅,打开了幼儿新的认知大门。再回到戏剧扮演游戏场,幼儿的游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长也再次参与到游戏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蓓蕾幼教集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9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