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乡村美育“画”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本报记者 余杏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

  岳麓山下,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识—导—创”数智美育平台正以秒速精准“识”读乡村孩子们的画作,并实时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今年4月,“识—导—创”数智美育平台获评202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十佳案例”。7月,又获评2025年湖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平台的研发者,正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肖弋。从2004年湘西乡村学校里的一堂课开始,肖弋与乡村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年来,她深耕乡村美育,足迹遍布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偏远乡村,广泛搜集民间美术资源,建立起了覆盖上百所学校的乡村美育公益网络。

  村里来 村里去

  2004年,彼时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的肖弋,在志愿者活动中见到了一间课堂:不同年级的孩子挤在斑驳黑板下,教具寥寥,却挡不住教师握笔的沉稳、孩子眼中的光亮。“我也是乡村长大的孩子,那束光让我心头一震——乡村孩子对美的渴望,和土地里生长的庄稼一样迫切。”肖弋说。

  那时的乡村美育,正陷入“缺人、缺物、缺方法”的三重困境。“让乡村孩子准备13种材料画油画,家长根本负担不起。”肖弋开始思考:乡村不缺美,缺的是把泥土、草木变成“教材”的方法。

  这次志愿者活动后,她带着学生跑遍湘西12个村寨,白天蹲在田埂上看老人编竹篮,晚上在灯下记笔记:“吊脚楼有‘三叠水’屋顶,可融入剪纸;田间的稻穗饱满,能当天然拓印工具……”

  2005年,刚做完眼睛手术的肖弋,捂着纱布趴在桌上,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小学民间剪纸课程方案》。这套方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用乡村易得的红纸、稻草、树皮做材料,把湘西的吊脚楼、永州的稻穗都融进剪纸图案,甚至详细到“如何用灶台灰调颜料,为剪纸染出乡村生活的烟火色”。

  方案被《中国美术教育》官网挂了十余年,被全国的乡村教师学习。“有教师说,终于不用对着城市教材发呆了,孩子们剪的稻穗比课本上的向日葵还生动。”这让肖弋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乡村美育不该是城市的“低配版”,而该是扎根乡土的“原生态”。

  村里美 村里画

  “乡村教师的创造力,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给点儿阳光就发芽。”跑了21年乡村学校,听了数百堂美术课,指导了上千名教师,肖弋最深刻的感悟,是对教师力量的敬畏。

  双牌县蔡里口小学的体育教师杨志娟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她的母校也是她如今任教的地方,简朴的条件里藏着她对“美”的敏感:课后拍的校园夕阳,被美术专业杂志选作封面;随手记录的教学日常,成了全省展示活动的焦点。“她拍的不是技巧,是对土地的感情。”肖弋说。

  蓝山县新圩镇早禾学校数学教师周恩舸从没学过插画,却能把山村的晨雾、稻田里的稻草人画得灵动鲜活。肖弋发现后,主动联系报社向他约稿,如今他的作品已成为报纸的“常客”。

  2017年,肖弋调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耕美术教育研究。她发现改变美育的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不自信,觉得乡村的东西‘上不了台面’,孩子怎么会有底气呢?”

  于是,她和教师一起“挖资源”:在桂阳县,发现当地盛产竹子,便设计“竹竿舞+剪纸”的校本课程;在古丈县,鼓励土家族教师把西兰卡普织锦纹样融进儿童画……“我不是教他们‘怎么做’,而是帮他们发现‘本来就有什么’。”肖弋说。

  永州市新田县金陵中心小学教师张昕起初总觉得“山里的东西拿不出手”。肖弋就带着她观察竹林、稻田,从“如何用竹竿搭框架”到“怎么让孩子剪的稻穗有风吹过的动感”,一点点琢磨。如今,这所学校的“竹艺剪纸”成了特色品牌,张昕还被评为教育部乡村骨干教师。“我们的作品,带着新田的泥土香。”张昕骄傲地说。

  村里画 村外彩

  “最难的不是教孩子画画,是让乡村的美被看见、被珍视。”这是肖弋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8年,肖弋策划“全省乡村美育成果展”,想把洞口县石柱镇中心幼儿园的作品搬进展馆。几天后,孩子们的作品被送到长沙。打开一看,是孩子们在报废的旧饭桌上画的“花园”——磨损的木纹里藏着太阳、麦穗和笑脸。“这才是最鲜活的美育。”肖弋当即决定,“这组作品必须放在展厅C位。”

  这样的展览,肖弋坚持了17年,组织了20多次。为了让展示“零门槛”,肖弋成了“全能管家”:找赞助解决装裱费,协调美术馆延长展期,帮教师订高铁票、安排住宿。有校长坐9小时车来长沙,握着她的手落泪:“这辈子没想过我们的画能进美术馆。”

  这些年,乡村美育的成果越走越远:湖南美术馆展览主动要求延期一个月,长沙博物馆将其列为“年度最具影响力教育活动”,长沙地铁免费播放乡村美育专题片一个月。“没花一分广告费,却让更多人知道乡村孩子的画笔一点儿也不比城市差。”肖弋笑着说。

  肖弋还把“老手艺”装进“新工具”,她把剪纸课程方案升级成“智能剪纸数据库”,30万份民间美术作品被分类、标注,乡村教师扫码就能学;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读的乡村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研究”,让大山里的孩子通过小程序和城市学生“共画一幅画”。

  21年过去,肖弋的鬓角添了霜白,但聊起乡村美育,眼里的光仍如2004年初见湘西课堂时那般明亮。她总说:“城市有城市的精致,乡村有乡村的厚重。乡村美育是文化的根,我想守着这根,为它‘画’一个更亮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