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复合型人才,即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善于动手又善于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本科教育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多元化载体,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进而更主动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
深度融合,构建产教协同的实施路径
产教融合并非新概念,但传统校企合作常因多种因素难以深入。真正的深度产教融合,要构建教育界与产业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在战略、资源、过程、文化等多维度展开。在战略层面,要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在资源层面,要实现设备、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优化配置;在过程层面,要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文化层面,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交融。这种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具体实践中,需重点把握以下五个关键要素:一是专业设置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学校建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机制,紧密对接当地无人机产业链,依托华东无人机基地,整合无人机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打造低空经济专业群。二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例如,常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车集团合作,将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与智能制造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将价值数千万元的生产线安置在校内,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四是校企文化的交融不容忽视。例如,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引入知名IT企业的创新文化,设立“创新工场”,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实现从学生到工程师的平稳过渡。五是将机制融合作为保障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的关键。职业本科大学要建立校企共同治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例如在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让企业真正拥有办学话语权。同时,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弹性学制,以适应企业生产周期和人才培养规律。
多元载体,搭建产教融合的落地桥梁
产教融合需要依托具体载体落地实施。一是区域载体要求职业大学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当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专门组建生物制药专业群,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行业载体要求学校与行业协会保持密切合作。例如,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参与民航局组织的行业标准修订工作,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三是园区载体实现教育与产业的零距离对接。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将校区建在园区内,学生可以随时到企业见习实习,企业工程师也经常到学校授课。四是头部企业载体提供了高质量的合作平台。高校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能够将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引入校园,帮助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五是科创平台载体打开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通道。通过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工作,学生可以接触前沿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
完善体系,筑牢产教融合的保障根基
深度产教融合的推进需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办学方向,确保产教融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学校通过设立校企联合党支部,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合作中的矛盾,为产教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
人才培养是核心任务。要构建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锤炼他们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训环节,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文化滋养是精神动力。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实干的文化氛围。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举办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能的热情;定期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进校园,用他们的成长故事激励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科建设是发展基础。职业本科大学要围绕产业需求构建应用学科体系,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将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服务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合,形成了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兴专业群方向。
社会服务是价值体现。职业本科大学要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在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例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一院一镇、百团百企”项目,打造100个教师创新团队,为区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既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也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国际视野是时代要求。职业本科大学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人才。例如,可以通过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标准,结合本土实际进行创新,形成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