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县为主”到“市县结合”,并非治理模式的偶然调整,而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应对时代挑战、破解现实困境的新思路。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人口结构、发展需求与治理瓶颈交织形成的“倒逼机制”,也是国家战略导向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动突围。
在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流动相对平缓的时期,以县级行政单元为核心推进教育管理,精准对接县域内学龄人口分布、产业结构与民生需求,有效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这是“以县为主”体制的历史价值。而随着时代变迁,“以县为主”的治理边界逐渐显露出“适配性不足”的缺陷。
其一,人口流动打破县域教育边界。城镇化加速推动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叠加跨区域就业带来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县域内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急剧升级:一方面,城区学校“大班额”“择校热”问题突出,学位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失出现校舍、师资等资源闲置,形成“城区挤、农村空”的失衡格局。这种跨县域的资源错配,单靠县域自身的调配能力根本无法化解。
其二,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教育鸿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投入、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强县能高薪引进优秀教师、建设智慧校园,而欠发达县域可能连“开齐开足课程”都存在困难。“县域壁垒”的存在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长期集中在少数经济强县,跨县域共享渠道堵塞,“上好学”的公平诉求难以在县域层面实现。
其三,教育需求升级超越县域供给能力。随着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从“基本达标”转向“优质多样”,家长和学生对特色课程、优质师资、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多数县域内优质学校数量有限,且受限于地域人才吸引力、课程研发能力,难以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供给,例如农村普遍缺乏艺术、体育、科技类专业教师。这种“供给能力与需求升级”的错配,要求打破县域资源局限,依托市域层面更丰富的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为治理模式转变提供了“顶层设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有序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市县结合”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战略,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从“县域单点突破”转向“市域全域覆盖”。
从山东威海通过市级“编制池”破解县域师资壁垒,到江苏常州用市域集团化办学消除县域资源差异,首批实践样本印证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以市域统筹打破行政壁垒、平衡资源配置、响应人口变动,才能真正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深层难题,让“每所学校都优质、每个孩子都公平”的目标从理想走向现实。
(张婷)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