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期盼,近年来,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
谋篇布局,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
嘉峪关市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每所学校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伴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加速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3.3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盘活做优资源开办优质学校教学部等多种举措,累计增加义务教育学位5865个,有效化解了城区学位紧张和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时坚持向薄弱学校倾斜,实施教学设备购置、教育城域网建设、校园维修改造项目等40余项;为各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等信息化教室50余间,教育城域网实现万兆接入、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各学校普通教室实现了智慧黑板、护眼灯100%全覆盖……全市校际差异系数降至0.3以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从有到精、从精到美”的跃升。
将教育布点扩优工程与全域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在南市区新建市第九中学,在城中人口密集区新建明珠路小学;盘活做优现有资源开办胜利路小学、逸夫小学等优质学校的教学分部4所。同时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的大趋势,适时撤并2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并为农村学生进城上学提供校车服务。
尚德强能,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统筹国培、省培、市培资源,聚焦课程标准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班级管理等内容,嘉峪关市分层次、分学科、精准化开展教师培训,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每年组织40人及40学时以上的教师专题培训10期左右,高质量完成“三支重点人才队伍”培训项目;每年组织1期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到嘉峪关讲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有效落实,年均培训教师3500人以上;孵化35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学科教研基地。
2022年以来,全市为义务教育学校补充优秀教师749名,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同时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和轮岗机制,把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每年交流轮岗骨干教师比例均达到36.6%以上。
立德树人,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嘉峪关市积极构建“五育”融合、学段协同的育人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利用域内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建立“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10余个,引导各学校在上好思政课的基础上,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贯通、课堂与生活衔接,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同时发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教学基地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探索“五育”融合的方法途径。市级层面引导各学校发挥资源优势、用好域内外优质资源,聚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加强特色课程建设。目前已建立校外劳动和研学基地10个,82%的义务教育学校成功创建各类国家、省级特色学校,10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及实践基地创建单位。
用心用情,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
嘉峪关市积极构建部门联动机制,聚焦关键环节、关键小事持续发力,切实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每年根据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对义务教育招生办法进行动态调整。严格落实“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和随迁子女“同城”待遇,按70%的比例将优质高中学校招生名额按学生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有效遏制了“择校热”现象。特殊学生的就学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24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66%,实现应读尽读。近3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9073元/生、9129元/生、8435元/生,远超国家标准。
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5大行动,强化部门联动,全力落实委托照护、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19项关爱举措。近3年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补助3778万元,惠及学生73267人次。
(作者系甘肃省嘉峪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本文由本报记者尹晓军、通讯员王晖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