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地实现市域范围内“优质均衡”全覆盖

探索市域统筹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王佳宁 张宁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燃自信火炬,探索科学奥秘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域方案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主要依托县级行政单元推进。然而,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区域发展差异不断扩大,仅靠县域层面推进已难以全面满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要求。为此,《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入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有序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市域层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治理正从“以县为主”向“市县结合”跃迁。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的246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定。其中,山东威海、江苏常州、甘肃嘉峪关、新疆克拉玛依四个地级市率先实现市域范围内的“优质均衡”全覆盖,成为全国首批典型样本。地市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中观治理单元,在资源整合、政策协调、区域协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四地的具体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一是明晰权责,健全“市县联动”教育治理体系。地市级虽然具备统筹规划、协调整合等优势,但政策真正落地生效仍依赖于各县区部门的具体实施。为此,各地积极探索权责明晰、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如威海市建立由市级牵头、部门协同、区县落实的推进体系。自2017年以来,市级层面已出台28项配套政策,统一经费投入、规划建设、设施配备、内部管理、质量评估等“五个标准”,为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框架和路径保障。常州市聚焦体制机制建设,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创建指导意见,统筹部署全市创建工作,明确各区县的任务分工和完成节点。各区县同步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行挂图作战、清单管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如期达标。

  二是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集团化办学成为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重组与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各地市以优质学校为牵引,通过“总校+分校”模式、跨区域教育联盟等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学校延伸。常州市依托本地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学校在师资配置、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展。2024年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高达97.49%,重塑了家长对“就近入学”的信任。威海市全面推行同学段学区制、跨学段协作制、学校联盟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了25个教育集团、46个教育联盟,实现乡村学校覆盖率100%。克拉玛依市组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实现了“以点带面、连片推进”的集团化发展格局。

  三是统筹调配,构建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新格局。各地从市域层面积极发挥统筹优势,持续推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师资均衡配置。威海市将教师编制统一纳入市级“编制池”管理,打破区域与学段壁垒,实行动态调剂。常州市构建“优师共享”机制,加大教师跨校、跨区域交流力度:建立了36个“乡村教师培育站”,覆盖90%以上乡村学校;组织249名优秀教师与141所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辐射。嘉峪关市联合市委编办、人社、财政、教育部门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动态核编补岗,重点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同时安排专项财政支持教师培训、职称评聘与补贴激励,促进教师总量与结构双重优化。

  四是因势布局,促进资源供给与生源分布精准适配。科学研判人口变动趋势、动态统筹学位供给,已成为市域层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各地通过优化存量结构、提升增量质量、强化技术赋能,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适配性和精准度。威海市坚持城乡学校办学标准统一、同步改善,使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连续10年保持在100%。嘉峪关市结合城区人口结构变化,新建、改扩建学校6所,新增学位3945个。同时积极盘活普通高中与职教机构的闲置校舍,新增学位1750个,满足不同片区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常州市开发了学位资源预警平台和可视化系统,实现教育资源“一张图”动态管理与精准预警,近3年全市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12.15万个。克拉玛依市聚焦学位紧缺片区,统筹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以保障城乡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五是数字赋能,构建城乡一体的智慧教育生态。在市域层面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数字技术日益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资源均衡的“助推器”。各地市聚焦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和教学应用,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共享度。威海市依托“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网课视频、教学案例、新教材解析等2000余万个资源包,打造覆盖全市的“空中课堂”,该平台上线的“威海名师辅导讲堂”已累计服务超200万人次。威海还在全市推行“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城乡教师同研一节课”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质量协同提升。嘉峪关市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三个课堂”应用为主线,引导全市教师常态化使用优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目前,该市教师在国家与省级智慧教育平台的注册率达100%,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常州市推进“1+1+N”智慧教育云平台,覆盖国家到学校五级互联,370所中小学成为省级智慧校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共享。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