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父母为孩子“不爱读书”“就喜欢看视频”发愁,不经意反映出多数家长对这两种行为的对立性认知,以及家长与子女对于书籍和视频的立场差异。作为当前教育者主体的“70后”至“90后”父母和教师,成长过程得益于书籍的陪伴是事实。在文化资源相对单一的年代,阅读几乎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若仅凭这份成长经验,将阅读推上除此无他的神坛,赋予其过多的诗意美化,在要孩子“多读书”上难免会感到无力和困惑。
置身于多媒体、数智化时代,父母和教师们需要认识到,阅读纸质书籍仅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方式,看图像、刷视频、问AI(人工智能),包括玩电子游戏,都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执着于唯有“读书”是正途,无视乃至抵制上述一切,反而可能让教育者难以胜任数智化时代的教育,即如何通过AI赋能,让教育变得更加精准、有趣和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解教育与学习由来已久的结构性矛盾,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
今天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与前代人全然不同的信息环境中。他们自小就浸润在音频、视频、图像和各类交互应用中,认知方式自然而然地适应了多模态、高反馈、碎片化的信息输入。相比之下,传统阅读需要持续专注、抽象想象和延迟满足,在这场注意力争夺中,犹如持冷兵器迎战现代精良装备。更何况,当阅读沦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摘抄的作业,它本身的乐趣和探索意义也就消失殆尽,更让孩子望而却步。
关键在于家长和教师要转变思维和认知。在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过程中,究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靠谱,还是把读书视为“阅读”的方式之一,学会利用一切媒介和技术手段,帮助孩子提升获取信息、分析判断、构建知识体系以及深度思考能力更值得尝试?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就应当欣然接纳多种学习途径。看一段优质短视频,所能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思想启示可能不亚于读一篇好文章;用多媒体手段、AI工具辅助古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会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得轻松、记得牢固;与DeepSeek(深度求索)进行主题对话,往往不经意间开启一次深度学习之旅。
当然,阅读尤其是经典文本深读,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有效帮助学习者感知逻辑、结构和体系,带来宏大、严谨、细微、精妙等诸多交织的阅读体验。但我们不能因为它重要,就忽视或无视更多新型学习途径和方式。
家长和教师的角色要从督促孩子读书的“监督者”,转变为引导他们驾驭多途径学习的“领路人”。比如,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搭建不同媒介之间的桥梁。孩子若喜欢某款游戏,可以一同读相关的背景小说或攻略;若痴迷恐龙,在看纪录片之后,顺势翻开百科全书去探寻更深的知识。因势利导,让读书成为“阅读”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更非死板的任务。
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也可以设计成多途并用的项目化学习。一起搜寻精彩视频,看后交流心得体会;遇到问题时,相约翻书找、上网搜、对AI问,多方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形成观点结论。这样既能示范如何批判性地获得真知,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思辨能力。
说到底,阅读书籍与运用其他媒介学习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数智化时代学习的必然扩展。家长和教师需要建立的是“以深度学习为目标、以多源信息高效获取为途径”的新型阅读观,其本质是将“阅读”的定义从单一的“读书”扩展为“通过多源信息的获取增进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好东西并不只在书里。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善于辨析思考、具备深度认知能力的人。当孩子们真正拥有这些能力,他们自会认识到,真正复杂深刻的思想,往往仍需借由静心阅读一本好书去抵达——这不是出于对传统的盲从,而是源于理性比较后的主动选择。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