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书海有心 聆听有声

发布时间:2025-10-29 作者:王章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夜阑人静,窗外喧嚣渐歇,只余下灯光下一片静谧。我摊开书本,指尖轻轻滑过纸页,那些细密而微小的褶皱,仿佛正将书页之下沉潜着的心跳,一下下传至我的灵魂深处。这书海深处,原来竟也藏匿着生命的脉搏,它无声召唤着我,邀我谦恭地俯身,侧耳聆听那亘古不息的生命潮声。

  当我翻开书架上的《论语》,字里行间洋溢着孔子的谆谆教诲,那些平实却深远的语句,宛若一泓古老泉流缓缓淌过心田,正如同一位智慧老者沉稳的心跳。

  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之中,我仿佛听见了千载之下,一个古老文明不息搏动的宏大脉搏。而当我抚过敦煌遗书的照片,目光久久停驻于那些娟秀遒劲又风尘仆仆的笔迹之上,恍惚间竟似指尖触摸到了当年抄经僧侣腕间微热的温度——那虔诚的脉搏,穿过漫漫黄沙,穿越时间荒漠,依旧在泛黄纸页上留下温热的余音。

  从夏天到秋天,我时常置身于逼仄的书房里,窗外是一列桂花树,坐在寂静的角落里,初时只听见空调嗡嗡、翻书窸窣的声响,如寂寞的海浪轻拍着礁石。然而一旦沉入书页深处,却恍然觉得四周无数的心跳声,便悄然聚拢过来,汇成了交响!这里有《史记》里太史公忍辱负重的沉重脉动,也有《红楼梦》中林黛玉为情所伤的悱恻心跳;有鲁迅先生笔下那“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轰然巨响,亦有余光中《乡愁》诗行中那低回如慢板的舒缓节奏。这书海之心的律动,难道不正是人类智慧与情感所奏响的洪钟大吕、深沉大乐?那有心处,原来藏着惊雷般的历史轰鸣。

  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生在乡村,教在乡村,古镇上没有一座像样的图书馆,一种生命“无力感”时常侵袭心头。有段时间,我开始向往迷恋山外的世界。

  迷茫、痛苦之时,我读起岳飞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读苏轼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读苍颜老者百里奚沦为奴隶,又苦又穷,艰难度日,被秦人用五张羊皮赎回,后得到秦穆公重用,雄才大展,终成一代名相的佳话;读《平凡的世界》,我写道:“有一种力量叫坚强,砖缝瓦砾里,长出绿色的希望;喊一声太阳跟我走,有一天,我会成为贫地上挺立成熟的高粱……”

  夜色渐深,书橱投下长长的影子。书海有心,心房里流淌的正是无数个生命双向奔赴跳动的血脉。闭上眼,灯光下的书页仿佛也一起一伏,如潮汐轻吻着沙滩,又仿佛无数颗心在暗夜中一齐搏动。原来,那书架上的书籍并非凝固的石坊碑林,它流淌着人类精神的热血,跳动着我们共同的心律——每一次阅读,便是让灵魂潜入这浩瀚深蓝,在字句的澎湃潮涌中,感受那撞击胸膛的文明血脉的鼓点。

  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我依然喜欢纸上的文字,那些墨香弥漫、情韵悠长的文字,不仅情感充盈,读得痛快,而且可以做笔记,有助于思索,是电子产品永远取代不了的。坐拥书房,富可敌国,我买书藏书读书用书,与古今中外的作者朝夕相对,从大山合围的山村里深入“过去的现在”,眺望“将来的现在”,阅读思考,岂不快哉!

  书海有心,聆听有声。书页合拢,余音未绝,我轻抚书脊,仿佛在抚慰一颗颗温热的心。而每一颗心的跳动,皆是你我精神故乡的坐标;每一次血脉的共振有声,都使得个体灵魂的孤岛,一路逶迤向前,终将汇入文明不沉的陆地。

  (作者系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