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收看“中国教育报读书会”
领读时间:2025年9月27日—10月17日
领读平台: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领读助理:黄世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生)
领读者说: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品读经典与精品,厚植阅读根基,让工具为人类服务而非取代人类思考。当我们在经典中追寻人类智慧的脉络时,海伦·凯勒的奇迹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深入探寻其恩师安妮·莎莉文如何缔造这一人类奇迹的教育故事。
读教育手记 觅教育真谛
翻开《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安妮与海伦共同演绎的生命奇迹跃然纸上。那些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以点滴教育契机为针,以恒久的耐心与坚持为线,在黑暗寂静的世界里编织出梦想。海伦曾在《我的老师》中写道:“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这美好的相遇,让奇迹的种子在绝望中悄然萌发。
这份教育的感动,于我而言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2003年,初登大学讲台的我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新手教师,时常感到迷茫:如何真正了解学生?怎样将他们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人才?迷茫之际,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我与这本书不期而遇,仿佛握住了穿越百年的教育火炬。书中智慧不仅重塑了我对特教教师素养的认知,更成为我与每届学生共读的经典著作。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阅读这本书,书中的经典教学片段并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闪耀。
每次重读《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字里行间仿佛总跃动着一个个活泼的“天使”。安妮总能在不同情境中抓住恰当的教育契机,安排不同的“天使”为懵懂乖戾的小海伦指点迷津,让纷繁冗杂的教育日常变得生机盎然、井然有序。这种对教育时机的精准把握,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的完美诠释。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困境中,安妮以极致的爱心、耐心与毅力,尊重海伦的天性,引导她的兴趣,在不断的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孩童雕琢成一个知书达礼、才华横溢的少女!
这份教育奇迹的背后,是师生二人灵魂深处的共鸣。安妮曾坦言,这让她想到了自己,她曾有着海伦一样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反抗精神,曾经刚愎任性,不服管教。相似的生命底色让她既能以超强意志力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以春风化雨的温柔坚持原则。多少个日夜,她被海伦的固执气疯,却从未妥协;累到瘫倒痛哭,次日依旧满血上阵。正是安妮老师的这份执着,点燃了海伦心中求知的火焰。
更令人动容的是安妮自身的生命力量。作为视障人士,她对海伦的困境有着天然的同理心。作为教育者,她既有清晰的底线原则,又不乏童心与敏锐,她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她对海伦的教育充满信心,敢于不断挑战困难。她深知海伦作为儿童的天性,常带海伦在大自然中触摸世界,在细微处捕捉成长的信号。近半个世纪的陪伴,她将全部真心奉献给海伦的生命成长,这种教育者的纯粹与坚守,正是《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穿越百年依然震撼人心的密码。
品读《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我们不仅读到教育奇迹,更觅得教育的真谛:当教师像安妮老师一样,以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每个课堂都可能绽放奇迹。这份跨越百年的教育礼物,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真心点燃真心。这或许就是安妮留给每个教育者最珍贵的启示。
探真义本源 思新知灼见
《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全书包含22章正文、4篇附录,辅以序言与目录。这本书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以真实教育故事为核心,兼具叙事张力与理念深度,既还原了海伦成长的关键场景,又清晰展现奇迹缔造的逻辑脉络;第二,语言风格平实通俗,如资深教师娓娓道来,案例化内容贴近读者;第三,教育理念具有普适性,对于特殊儿童或普通儿童的教师均能提供启发——无论儿童在年龄、智商、家庭背景、认知基础、语言基础方面存在何种差异,面临何种教育挑战,阅读本书皆可获得共鸣与收获。
为引导读者深度研读并萃取教育智慧,我们从书中提炼核心问题,建议教师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同时鼓励教师在阅读中发掘个性化见解。这种沉浸式阅读既能深化对安妮教育思想的理解,又能促进交流碰撞。具体而言,我们引导教师从两方面展开思考:在教育现象与知识层面,如阅读《海伦的心理状态》一章时,引导教师思考“心灵沟通应从哪些细节切入?是优先倾听孩子表达,还是观察其与周围世界的互动”;阅读《教给海伦“爱”的含义》一章时,探讨“如何平衡教学中的具体感知与抽象理解”;阅读《满足海伦的求知欲》一章时,共同研讨“面对学生连珠炮式提问如何有效回应”。在教学经验联结层面,阅读《智慧之门打开了》与《与海伦的手交谈》两章后,交流“日常教学中是否有类似井房教学的案例,通过真实体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阅读《初期的教育感受》一章时,鼓励分享“是否有过放弃预设计划、跟随孩子兴趣调整教学的经历”;阅读《教海伦学会读书》一章时,则畅所欲言“如何将学习转化为游戏,又该从何种简单形式起步”。
21天共读计划设定每日共读5—10页。因书中每个章节内容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每日阅读量轻松可控,能留给教师充足思考空间,在反复品读中含英咀华,细悟教育哲理。通过“带着问题阅读+结合经验反思”的模式,使书中智慧跳脱文字桎梏,转化为实践动能。这部历经百年沉淀却愈显鲜活的教育手记,在新时代的思想碰撞中不断焕发新义,不仅为教师搭建了交流成长的平台,更助力教育者深层领悟教育本质,将书中智慧转化为具体教学策略。
抒各方见地 聚成长合力
共读《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最初设计的思考题本是微光星火,却意外点燃了教师们的教育热忱。每日群内涌动的分享热潮里,既有鲜活的教学案例,也有对安妮教育智慧的深刻反思。这种跨越百年的思想碰撞,让书中的文字在当代教育语境中焕发新生。教师们的真情流露与经验沉淀,更汇聚成重塑育人初心的力量源泉——这正是共读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共读激发了教师们积极分享自己教育实践故事的热情。曲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郭晓琴在《靠阅读提高语言能力》章节中,对“阅读是脱离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之外而独立进行的”这一观点深有感触,她分享了为自己孩子选书的经历:坚持与孩子共读,寻找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咸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雷会星则在阅读《见缝插针的第一步》后,讲述了引导班级孤独症新生的历程:从最初面对孤独症学生的异常举动,她一头雾水、手足无措,到践行安妮“理解是教育前提”的理念,最终通过耐心包容实现有效引导。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南关小学教师郭珍更在《解除“隔离”之初》章节找到共鸣,她管理行为问题学生时采用的“情绪疏导—心灵沟通—规则建立”三步法,竟与安妮当年的教育策略不谋而合。
安妮的教育哲学在当代教学场景中不断得到印证与升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学校教师胡腊香从《教海伦学会读书》一章中领悟到,安妮将学习转化为游戏的智慧,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正是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关键。河南省禹州市钧台中心小学教师杨会娟阅读《如何教好语言》一章后认为,安妮的“生活的需要和经历会促使语言的产生”击中了当下教育的痛点,并提出“把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生活中的观察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济南市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郑润芝则从《教给海伦“爱”的含义》一章中提炼出教育节奏的真谛:教育不是急于求成的灌输,而是在于敏锐地把握最佳教育时机。
共读过程成为破解教育难题的思想沙龙。东莞市塘厦中学教师卢怀研读《紧贴生活细节的教育方式》后,提出语言教学的创新思路:用真实的、可理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用包容的、正反馈的情境促使学生表达。山东省临清市实验中学教师许秀春则发起关于青春期教育的深度讨论,围绕“屡教不改”现象形成“情感联结优先于行为矫正”的共识。山东省安丘市凌河街道凌河小学教师张美霞在反思学生犯错处理时,结合安妮的耐心教育法提出:先倾听孩子表达再指出问题,能有效避免挫败感转化为抵触情绪。
这些源于一线教师们阅读后的真实分享,生动展现了21天共读《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带来的理念蜕变:面对差异化学生时多了份理解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强化了以生为本的意识,处理教育难题时更坚定了育人初心。当安妮的教育智慧通过教师们的实践反思落地生根,理论便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论——这恰是经典穿越时空的力量。
这场跨越百年的教育对话,早已超越文本研读的范畴。它让教育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重新审视“何为好的教育”:既要如安妮般保持对儿童天性的敬畏,也要在当代语境中创造性转化教育智慧。从邂逅安妮的教育奇迹,到理解其背后的专业坚守,最终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这种教育信仰——这或许就是共读给予我们的启示:每个教育者都能成为光,在重塑育人初心的路上,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奇迹。
任何导读都无法替代原著的精彩,他人解读亦难取代你独特的视角。期盼更多教师共同研读《安妮·莎莉文教育手记》,探寻奇迹缔造与生命重塑的教育密码。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