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发挥实践主体、客体、中介在实践过程中各自不同而独特的作用,聚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形成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的认识,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培养学生在数智时代必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当今时代,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划、寻求突破。我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数智时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特征,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呈现为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为重要推动力的全要素智能化形态。人工智能素养将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数智化时代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智能社会的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具备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参与人机协同创新、评估人工智能应用的影响,并在技术向善伦理约束下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综合能力,包括数据意识、协同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和创新、智慧社会责任等。这样的人工智能素养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智能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也能够使学生在技术革命浪潮中掌控航向,进入社会后参与甚至引领智能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数智新时代。
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以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为具体目标,全学段规划人工智能教育,从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内容框架和内容标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和考试评价、材料编写和资源建设、课程实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详细设计人工智能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使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获得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努力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人是在实践中增加认识、改造世界的,人工智能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不断“进化”的。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既要将实践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面向现实世界,找到现实世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将实践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落脚点,最终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现实问题,改造世界;还要将实践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方法论,将实践贯穿于人工智能教育始终,用实践的方法使人工智能教育得以发展。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这三项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要准确把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应用好教学和学习的中介系统,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在助教、助学上的独特作用,以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借助一定的中介,开展教学活动,重点围绕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将主体客体化,实际地改变学生的存在状态。同时,学生也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主动开展学习活动,重点围绕自身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实现客体主体化,实际地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
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从宏观层面看,要对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整体推进实施,在具体实施中进行持续调整、更新、迭代等,全面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目的。从微观层面看,学生要确定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实施方案,借助中介系统,自主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并将实践过程的时序进度、目标达成情况等与实施方案进行核对,根据需要对解决方法、目标定位等进行调整,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规划设计基于实践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型
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规划设计基于实践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型,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发挥实践主体、客体、中介在实践过程中各自不同的作用,聚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形成。要因地制宜把握实践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型。
根据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实践具体要求,可将实践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的确立、主体借助中介作用于客体、现实实践的反馈和调节等,细化为确定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索、优化迭代等四个具体的实践教学流程,通过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快速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的确定问题方面,首先,要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对问题情境的可行性、适宜性等进行详细分析,确保问题情境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其次,结合对所需解决现实问题的分析,确定学习目标、问题解决的策略,明确实践结果及其样态、呈现方式等。再次,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分析原有知识储备。如有需要,还要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新知识。
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的设计方案方面,对问题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后,要根据其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工具、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设计相应的数据处理和训练流程,制定适当的解决方案,包括研究制定学习实践各个环节的安排,如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学习小组的组建、学生自主的探索、教师的引导辅助、实践结果的检验等。这样的设计,是为实现人工智能实践教学目的而进行的预演过程。
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的实施探索方面,要按照设计的方案逐步进行实际操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根据原始设计方案,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关任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有关现象和问题。
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的优化迭代方面,要根据实施探究的具体情况,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根据实施验证的结果,对原有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手段等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从而调整实践活动的运行;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形成修订完善后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应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同类问题,开展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新的迭代。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