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各方共议教育数字产品研发——

智能教育产品生态加速成势

发布时间:2025-11-04 作者:本报记者 黄璐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数字产品加速研发,智能生成融入校园,未来学校悄然布局……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以下简称“教装展”),近日在青岛举办。记者在教装展现场采访发现,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国智能教育产品生态正在加速成势。

  AI撬动教育场景科技含量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挥动着手臂,智能终端学生学习数据实时跳动……记者走进教装展展区发现,丰富多样的展品与体验,让智慧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指尖可触的操作”。

  在某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展台,记者亲身体验了AI与黑板之间的奇妙结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输入一个函数公式,短短几秒,黑板上便呈现出相应的动态图像,参数变化清晰直观。随后,记者又尝试了几何教学,在AI黑板的立方体上轻点三下,瞬间生成相应的立体截面,还能将其动态“取出”,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

  “当前,AI已经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特别是在内容生成、实时反馈等方面,展现出对传统教与学的重塑。”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施建国看来,AI在教育场景中的角色,已从“辅助工具”演进为“系统赋能”,教与学逐步发生质的改变。

  “不少企业研发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平台,更倾向聚焦于刚需性更强、颗粒度更细的使用场景。”施建国表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智能教育产品研发及生产环节已形成多维度赋能格局,推动智能教育产品“向新”进程持续提速。

  多方聚力推动智能教育产品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教育教学,是什么在推动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走进教装展现场,答案逐渐清晰。

  新技术加速融合,企业合作更高效。在教装展展馆内,除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积极体验各种产品外,各参展企业的负责人也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串门”取经、洽谈合作。一些参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技术融合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政策精准赋能,产品升级有路径。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面对政策引导,企业加足马力,加速研发。专注于科学教育的一家深圳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聚焦AI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研发了集成高精度AI传感器与数据分析软件,实现实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分析及可视化呈现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系统。

  需求不断迸发,应用场景竞相涌现。教装展现场,记者发现AI学伴、教师智能助手等新产品“多点开花”。“量”的增长背后,是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兴武说,新型课堂、数字备课、智慧体育等,AI在市中区教育教学中正从单点工具应用向全场景融合赋能演进。

  政企校还需深度协同培育智能教育产品生态

  “参展的目的是借此机会,接触到中国先进的智能教育产品,并与相关企业、组织建立联系。”越南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阮玉明告诉记者,通过交流,他们看到了更为全面的教育未来图景,对探寻数字教育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

  “除展示成果外,教装展更深一层的用意在‘搭台’。”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瀛表示,教装展积极为中国技术与中国智能教育产品“出海”提供舞台,也为提升我国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探索新路径。“此外,协会将持续发挥政企校协同联动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策解读、技术交流、资源对接平台。”李瀛说。

  “智能教育产品在学校用起来,有三大核心问题:教师愿不愿用、教师是否能用、工具适配性好不好。”赵兴武直言,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搭建工具资源平台、与研发机构深度合作等举措实现破局。

  施建国建议,教育科技企业需从研发方向与成效验证两方面精准发力:研发层面应重点聚焦依托专业模型搭建技术底座、自主研发专属智能体、推进跨模态协同创新;产品成效验证需围绕产品迭代的可持续性、应用场景的可量化性、实践经验的可推广性等方面开展,推动产品优化,实现与政策导向、学校需求的“同向奔赴”,培育多方共赢的智能教育产品生态。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