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小像:汪智星,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先后获得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等荣誉。
他从大山深处走来,从教30年,撰写文稿近400万字,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教育专著9本。他深耕语文教学改革沃土,被教师们称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智多星”。他,就是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汪智星。
上好语文课的秘诀
1995年师范毕业,汪智星被分配到老家婺源县的一所偏僻乡村小学——鄣山乡车田小学教书。面对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汪智星内心涌起强烈的使命感。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
工作第六年,汪智星有了答案。在一次全国南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汪智星请班上的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得结结巴巴、支支吾吾,还有两处漏读、错读。
汪智星迅速调整了教学流程。他平视着眼前的学生,温和地说:“请把这个句子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再读。”学生认真看后,再读。依然是结结巴巴、支支吾吾。汪智星让学生再看一遍,在嘴里默念一遍,再读。这次学生既没漏读,也没错读,结结巴巴、支支吾吾的现象终于有所好转。
学生开心地准备坐下,可汪智星却让这个学生总结自己“读好”的经验。学生羞涩地说:“就是第一遍没读好,老师让我读第二遍,第二遍稍微好一点儿,老师又让我读第三遍,第三遍时,就好多了。”这时,汪智星开心地对着全班学生说,这就是把书读好的经验!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一百遍之后还有一百零一遍。
汪智星上好语文课的最大秘诀就是尊重。因为尊重,所以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尊重,所以能将心比心,等待学生一点一滴进步;因为尊重,所以会耐心指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天,汪智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让他猜猜对方是谁。汪智星实在猜不到,对方在电话里告诉他:“我是您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汪智星心想,这是自己教过的哪个学生,如此自大。当电话那头说自己是胡小强(化名)时,汪智星才恍然大悟。
时间拉回到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汪智星正在批改学生周记。突然,一篇周记引起了他的注意。周记写了满满4页,字迹工整,奇怪的是每一句话都会在文中连续出现4次。看了封面名字,原来是胡小强,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学生。
次日,汪智星走进教室。面向全班学生说:“谁是胡小强?”没有学生回应。当汪智星再次喊“谁是胡小强”时,顶着全班同学的目光,胡小强低着头,涨红着脸,眼睛、嘴巴不停地动着。
汪智星对着全班学生说:“要好好表扬一下胡小强,因为他的周记篇幅最长且字迹工整。”说着,汪智星一个箭步来到胡小强眼前,单手抱起他,在教室里走了一个圈,边走边说:“我们为胡小强骄傲!”
当汪智星把胡小强放在座位上时,胡小强没有了之前的木讷、紧张,开心地笑了起来。
3年里,汪智星在胡小强身上花了许多心思。当胡小强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还主动给汪智星报喜。如今,胡小强常常在微信里和汪智星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报告着点滴进步。
秉持着不放弃的信念,汪智星关心着每一个不起眼的学生,用自己的爱托举着未来。
始终站在崭新的起点上
汪智星老家房屋的墙上最多的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他父亲从教后,教过的历届毕业学生的合影;另一样是父亲在每一个教师节上荣获的奖状。每一次回家,他常常会静立在那些照片前。父亲多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在从教的道路上,汪智星始终把父亲视为自己的榜样。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让汪智星意识到“传帮带”的重要性。
“希望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以便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去影响、去指导身边更多教育人,这便是自己的教育初心。”汪智星表示。
2012年之后,汪智星开始系统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本真语文”教学主张,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育人为本,注重发现科学的“真”、生活的“真”、艺术的“真”,并以这些为载体,通过真实语言实践活动,实现真育人、以“真”育人、育“真人”。
多年来,汪智星执教示范课、研讨课百余节,撰写文稿近400万字,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教育专著9本,他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传递给更多教师。
在小学工作时,学校对新教师开展“周跟踪听评课”活动。汪智星积极参加,新教师的课,他一听就是3天,每次听完都及时对课堂进行全面点评,提出完善与改进的建议、策略。
到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汪智星深入区域学校、教师中调研,写出了题为《思维含量,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的文章。文章在全区语文教师中阅读、交流、讨论,产生了积极影响。随后,汪智星再度调研、访谈,又写了《如何上出有思维含量的语文课》。由此,区域广大语文教师对“上有思维含量的语文课”的研究主题,不仅从教学实践角度,还从学科学理角度有了深刻认识与理解。
如今的汪智星,既是特级教师,又是正高级教师。有人笑言:“你已经到‘顶’了,可以放缓脚步,歇歇了。”但汪智星说:“这一切不是我教育人生的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