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赴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开展“撕纸艺术”社团课程。 林子淳 摄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炫·青春”毕业展演现场。 翟慧勇 摄
近年来,南通大学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非遗+”美育新生态,让非遗从展台走进生活,技艺传承不止于手艺;让传统技艺对接时代需求,非遗浸润延伸至社会。
指尖翻飞间,无剪无刃的纸张蜕变为灵动鲜活的图案;银针走线时,素色布料绽放出细腻精巧的刺绣;彩笔勾勒处,寻常风筝承载着文化梦想扶摇直上;靛蓝浸染中,古老蓝印花布晕开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在南通大学,一场非遗技艺与美育实践深度交融的探索正在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非遗+”美育新生态,正为青春注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展演里的文化盛宴
今年5月,南通大学美术馆内人流如织,2025“炫·青春”毕业展演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这场以“向上而生”为主题的艺术盛会,不仅汇聚了千余件饱含创意的毕业生作品,更以学术论坛、非遗体验、艺术市集等113场特色活动为纽带,编织出一个全域联动、多元共生的立体艺术生态圈。其中,非遗撕纸的巧夺天工、板鹞风筝的灵动飘逸、南通刺绣的细腻雅致、蓝印花布的古朴韵味,成为展演中最打动人心的文化亮色,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非遗之美。
在展演现场,围绕“蓝印花布如何适配现代时装”的讨论热烈非常,有人提出“用数码印花还原传统纹样,兼顾美观与实用性”,有人则坚持“保留手工扎染的肌理感,才能留住非遗的魂”。艺术市集里,学生设计的非遗元素文创被一抢而空,成了市民争相收藏的“文化小礼物”。
“炫・青春”毕业展演是南通大学深耕九载的美育品牌,更是学生展示非遗美育成果、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舞台。从2017年初夏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首次亮相,到2023年首次走进南通美术馆,高校艺术教育实现从校园场域向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跨越,学生作品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规模化的艺术呈现、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在地化的文化赋能,让“炫・青春”毕业展演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生动诠释了艺术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校党委书记杨宇民表示:“‘炫・青春’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理解文化、在成果展示中收获自信,更让美育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课堂里的非遗对话
为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通大学先后成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着力推动非遗相关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与探索创新。在师资队伍上,学校组建起一支由专业学者、一线教师、非遗传承人及在校大学生共同组成的美育浸润队伍,让非遗美育既有匠心温度,又有学术深度,引导学生思考“年轻人该如何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在课程建设层面,学校搭建起多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开设非遗展示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新兴微专业,推动艺术学科与工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让非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技艺训练,而是与现代设计理念、科技手段深度结合的综合素养培育。
以南通刺绣为例,课程中既传授传统针法的精妙技巧,也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软件进行图案创新设计,让古老技艺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围绕蓝印花布传承保护,学校团队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蓝印花布实物遗存1万余件、纹样5万余个,还先后主办全国染织非遗作品展、中国蓝印花布传承保护与生活美学研讨会等活动,积极打造非遗传承保护的文化品牌,让南通非遗从“地方瑰宝”走向全国。
实践中的非遗创新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的创新。南通大学以特色项目实践为抓手,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时代语境的融合之道,让古老技艺成为青春表达的载体。
在南通市天生港镇街道的活动中心,南通大学“非遗撕纸”文化艺术实践团的成员们正耐心地向社区儿童与长者传授撕纸技艺。老人的沉稳与孩子的天真相互碰撞,不仅传递了撕纸技艺,更搭建起代际情感交流的温暖桥梁。为推动非遗与时代同频,实践团还在园林社区打造“航天科技+非遗撕纸”跨界课堂。志愿者们以“国之脊梁”为主题,讲述钱学森等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故事,梳理航天科技的发展脉络;随后,引导孩子们用撕纸技艺诠释航天元素,让“航天梦”在指尖绽放,使非遗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科技报国情怀的纽带。
2025年1月,南通大学第二期“仿真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培班结业作品展在南通现代美术馆开展,21名学员创作的40余幅刺绣作品,让观众惊叹于南通仿真绣“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精妙。
“我们邀请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南通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金蕾蕾为核心的导师团队,不仅教技艺,更教‘如何让刺绣走进现代生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旭春介绍,研培班专门开设“非遗创新设计”课程,引导学员思考“刺绣能做什么”——从传统针法的精研到现代题材的创作,导师们倾心相授,为南通刺绣注入青春活力,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校园外的美育涟漪
南通大学的非遗美育,从未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学校积极推动美育资源向乡村学校、社区辐射,让非遗之美滋养更多心灵,践行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
在美育浸润行动的推动下,艺术学院美育浸润队伍先后赴通州区五窑小学、海安市南莫中学,为地方学生量身打造特色美育课程:在五窑小学,“少儿水墨”“少儿版画制作”“民间美术——撕纸”等课程相继开设,学生们用毛笔勾勒水墨意境,用刻刀雕琢版画纹理,用指尖创造撕纸艺术;在南莫中学“民间艺术”撕纸课堂上,学生们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入手,逐步创作出生动的动物、人物形象,脸上洋溢着发现美的惊喜。
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学校还为乡村中小学培养了一批懂非遗、会教学的美术教师与爱好者,为乡村美育的长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美育的核心,从来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滋养。在“炫・青春”毕业展演、非遗学术论坛等活动中,学校还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解蓝印花布“青出于蓝”的染色原理时,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析板鹞风筝“六角稳定”的结构特点时,解读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赏析南通刺绣虚实相生的针法技巧时,阐释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这种“技艺+文化”的教学模式,让非遗美育升华为深刻的文化启蒙与自信建立的过程。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