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职业本科已成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核心载体,肩负着重要使命。工程能力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其培养路径需锚定高端技能人才定位,以“技术落地、实践落地、双元落地、融合落地”为支柱,探索契合职业本科类型特色的工程能力培养新范式,为高端技能人才培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以“技术落地”为导向
锚定产业需求发力
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特质之一在于能够将工程理论转化为产业可用的技术方案,解决生产一线的复杂工程问题。职业本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应突破传统的简单技能操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具备“能应用、可转化、解痛点”的工程技术能力,通过“技术落地”的工程能力培养导向,体现工程技术的“应用精度”。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等产业集群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急需既懂技术原理又能动手实践的专业人才,因此职业本科工程训练应紧扣产业需求,构建从产业技术痛点到工程能力目标、再到工程训练课程的逆向设计机制。围绕核心岗位能力,创设不同专业的工程能力图谱,创新设计“基础工程操作能力、综合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三级工程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技术落地”的工程能力培养导向,精准聚焦直接服务生产一线的数据处理、数字化设计、高精工艺实施、高端设备调试、现场运维等工程技术落地应用,使学生的工程技术学习直接对接产业实际需求,确保学生掌握的工程技术能够快速落地到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达成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将区域产业痛点、技术难点转化为工程能力培养重点。
以“实践落地”为核心
凸显职业教育优势
“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职业本科工程能力培养应以真实场景、真实任务、真实考核打破单一技能训练和实验室模拟的局限,让实践成为能力提升的核心路径,奠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基础。
基于高端技能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全面构建“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递进式的真实工程实践体系。基础层依托校内工业级实训车间或学习工厂,让学生完成机械加工、电气接线等基础操作,掌握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进阶层联合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仓储系统等“搬入”实训基地,通过训产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全流程工程实践操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创新层依托中试实训基地或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参与到企业一线技改项目中,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中试、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方案优化等具体的工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技术创新。职业本科工程实践培养应区别于普通本科的工程原理探究与训练,要更加注重以真实产业场景为载体,强调在生产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智能制造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设备故障的智能诊断、汽车零部件缺陷检测等具体工程实践任务开展教学,并且要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生产问题的解决效果、产品的质量与效率作为工程能力的评价标准,全面打造真场景、真任务、真考核的“实践落地”式职业本科工程实践模式。
以“双元落地”为纽带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本科工程能力培养的天然优势。通过强化校企双元协同工程实践育人,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厚植高端技能人才成长沃土,激活职业本科工程能力的生态圈。
职业本科工程能力培养路径应从三个方面推动“双元落地”。一是校企双元共建工程训练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应围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工程技术,共同开发工程训练课程,内容直接对接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实现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二是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双师型”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能力与产业技术匹配。职业本科的工程训练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学校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生产线改造和一线技改,积累现场经验;另外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技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训练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企业教师应带着实际工程案例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分析工程问题、制定方案、动手解决,实现工程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双指导。三是推行“双元工程实践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成长,既要让学生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或实训基地完成技能训练,掌握基本操作规范,又要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车间,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使学生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促使企业资源全面融入工程能力培养过程。
以“融合落地”为突破
培养未来工程能力
当前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工程技术加速融合,职业本科工程能力培养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培养学生跨技术融合与解决未来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以前沿工程技术融合推动“融合落地”,为掌握融合性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聚焦绿色制造,培养“低碳工程能力”。职业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节能、降耗、减排”的工程思维,应在工程实训环节专门增设绿色工艺设计模块,基于能耗差异、效率与碳减排量等绿色制造关键指标进行工程参数优化、工艺改进与任务实施,引入碳足迹核算等工具,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全面理解并实践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理念、技术与工艺。深耕智能制造,应基于智能制造实训生产线、智能工厂等工程训练基地,以及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等智能制造设备与系统,让学生完成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智能调度方案设计、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全流程工程实训,全面培养学生智能设备操作、智能系统调试、智能生产管理的综合智能制造工程能力;拥抱人工智能(AI),培养学生“AI+工程能力”,开设“AI+工业应用”等实训课程和项目,融合“机器视觉”“AI故障诊断”等工业AI应用前沿技术,引入“AI开发平台”,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掌握生产一线场景中的AI应用技术,培养学生AI技术与工程实践融合能力。通过实施跨技术融合的实践任务,既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更可培养其工程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单一技术应用向系统解决方案设计转变,为适配未来产业需求奠定基础。
(作者贺星岳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孙佳楠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特色的贯通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创新”[编号jg2024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