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能工巧匠的聚集地,也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近年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在梳理典籍文献的基础上,寻访江南地区当代大国工匠及劳动模范,深入发掘工匠人才的共同特质,提炼出“多维复合的知识结构、好儒修文的文人修养、技术精湛的专业能力、精思擘画的规划能力、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执着专注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士匠互动的合作精神、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10项“江南工匠”人才特质,将其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探索“江南工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培育
提高“江南工匠”培养成效
为培养学生的“江南工匠”特质,学校对全体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身上10项“江南工匠”人才特质的现有发展水平,按照优秀、良好和一般水平进行区分,实施分层培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优秀学生,采用工作室培养模式,每个工作室都根据学生的技能特长建立培养方向,并通过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向优秀“江南工匠”靠拢。对于良好学生,推进项目制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综合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的项目制作,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江南工匠”特质水平,使其成为技术能手。对于一般学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针对学习痛点,结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和现有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其成为合格工匠。
“我们结合职业生涯认知理论,从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等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学校智能制造学院教师顾玉娥说,“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指导团队,针对学生身上‘江南工匠’人才特质的不同发展水平,落实个性化、精准化指导。”
六联六共
构建“江南工匠”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是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培养现代‘江南工匠’需要落实于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学校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姚胜昶说。
学校所在的苏州市吴江区是国家级电梯制造产业基地,德奥电梯有限公司是吴江区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制造企业之一。早在2014年,学校就与该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10年来,学校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骨干,带动其他专业和系部,全方位链接市域重要产业,多元协同探索“江南工匠”人才培养。
学校创新产教融合建设机制,由产业园区所在地镇政府、学校校企合作处、电梯行业协会共同发挥领导主体作用,由二级学院、龙头企业、同行院校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六方联合共同建设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市域电梯产业产教融合体和全国电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三级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产教融合协同效应。
基于“六联”协同机制,“共同体”形成共创党建品牌、共建品牌专业、共建实践基地、共建课程教材、共建混编团队、共研电梯技术的“六共”深度合作模式。“‘六联六共’打造了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联合培养平台,实现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苏州德奥电梯有限公司技术部长王应说。
三进三化
探索“江南工匠”培养路径
在学校报告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徐维贵将自己从一名基层技术工人成长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和励志故事娓娓道来,引发广大师生的思考和共鸣。这是学校与吴江区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吴工大讲堂——匠人到匠心,梦想在拼搏中启航”活动,是“江南工匠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之一。
“‘江南工匠’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党委书记臧其林说,学校开辟了“江南工匠”文化进校园的“三进”路径——“江南工匠”案例进教材、“江南工匠”人才进课堂、“江苏工匠馆”和劳模精神教育实践基地等进校园,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系列“江南工匠”宣传活动,将“江南工匠”人才特质“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实施学生技能竞赛、项目制作、任务驱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江南工匠”人才特质“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多形式的岗位实践锻炼,将“江南工匠”人才特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力。由此,学校从综合素养、实践能力、行动力三个维度,搭建起循序渐进、互为补充的“三化”“江南工匠”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系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