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劳动教育正在从传统技艺技能训练的“干活”层面,迈向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干好活”层面。如何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职教生培养全过程?如何通过系统性设计,让职教生不仅掌握技能,更具备职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这些问题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真正的劳动教育,应是通过实践载体,培养学生“干好活”的综合素养: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抓手,涵盖质量意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软实力,最终指向“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兰州现代职业学院通过“文化—实践—课程”三维融合,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
物质文化融劳育,深耕细节促落实。不断强化校园劳动教育氛围,加强对校史馆、宣传栏、楼宇走廊等地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展板、标语、灯箱等建设,利用物质文化建设补充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在主题班会、晨读、公益讲座等活动中,适当增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先进个人事迹学习。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学生社团活动等赞美劳动、歌颂劳动,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中。
实践环节增劳育,隐性育人双路径。在实践环节逐步增加劳动教育元素,持续挖掘劳动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力度,利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开展慰问孤寡老人及社区义工等活动。在教学环节将专业实践课程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增加动手实操练习项目,利用专业操作项目渗透劳动教育元素。
丰富劳育新形式,课堂社团共育人。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组建以劳动为主的社团,如我爱我车社团为学校教师提供免费洗车修车服务,家电社团在学校周边社区进行免费家电维修等义工活动。
劳动教育要真正落地,必须破解“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错位、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脱节”等现实问题。学校通过三项机制创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一是校企“双导师”质量共管机制。在“现代学徒制”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共建“技能+素养”双导师库。企业导师不仅指导技术,更需围绕“8S管理”“质量红线”等要素对学生进行素养评价。在校企双导师质量共管机制的培育下,学生不仅关注自己能否拧好螺丝,还会更系统地钻研拧螺丝的工艺标准,主动探寻装配流程的优化空间,为企业带来产品的优化升级。
二是数字化赋能的成长档案。依托学生德育成长手册及教务信息平台,为每名学生建立“劳动素养电子档案”,实时记录课程表现、实践成果、创新项目等数据。在智能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将企业8S管理制度、劳动安全教育、零件加工精度等进行实时记录,帮助学生精准提升安全意识、技能水平。
三是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分为生活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生活性劳动包含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宿舍内务整理、烹饪技能等,用以不断完善学生独立自主品格的形成;服务性劳动包括家庭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利用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中的付出和奉献,不断提升家庭成员亲密度、学校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生产性劳动主要包含勤工俭学、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岗位实习等,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如在金工实训课程中学生可以自制小手锤,通过钳工车工配合完成制作,还可以带回家向家人展示获得自豪感;创新性劳动包括创新创业训练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干活”到“干好活”,折射出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深刻转型。当劳动教育真正成为职教生成长的基因,我们将培养出大批既有扎实技能又有工匠情怀的新时代“金牌工匠”。
(作者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