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南湘潭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

思政课从“分段独奏”到“全程交响”

发布时间:2025-11-06 作者:本报记者 阳锡叶 余杏 通讯员 吴秀娟 卿前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四中全会精神在一线

  “数字化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到屏幕上,而是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形式让课程入脑入心。”日前,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建元中学举行的一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活动,让教师孙基恺深感获益匪浅。举行该活动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是湖南首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组织,由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湘潭市42所中小学共同组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近年来,湘潭市通过市级统筹机制、教研协同创新、红色资源整合等多方面探索,打破学段壁垒,贯通育人链条,初步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由“分段独奏”迈向“全程交响”。

  破 局

  市级统筹实现全域协同

  红色是湘潭最鲜明的底色。据统计,全市共有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红色资源250余处。如何让红色基因深植于青少年心中?

  “湘潭作为伟人故里、红色圣地,必须旗帜鲜明地扛起办好思政课的政治责任,深入挖掘运用本土红色资源,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说。

  2020年,在湘潭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由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市教育局具体负责,依托市教科院和一线学校,正式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合作体系。

  2024年11月,湘潭市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立“1+2”管理机制:“1”即成立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2”即依托湘潭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分别建设两个一体化共同体。

  今年1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的思政教育共同体,目前已经开展了16场教研活动,接待了3000余名中小学生实践研修。“我们组织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团队,深入中小学校,系统研究各学段思政课程内容。”该院副院长李伏清介绍。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授牌41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验学校”,目前已开展“宣讲团走进大中小学”理论宣讲活动100余场,开展教研活动80余场。

  连接

  教研一体化突破“壁垒”

  面对传统思政课各学段“各教各的、各研各的”痛点,湘潭构建了“高校牵头、区域对接、一体联动”的一体化教研机制。湘潭大学侧重理论研究,湖南科技大学聚焦课堂实践,中小学则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线并进的教研组,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全员育人。

  “一体化教研机制有效连接起各学段与各学科,形成育人合力。”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敏表示。

  2021年,由湖南科技大学牵头的“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为湘潭江声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梁迎新带来新视角,她组织初高中教师开展教学展示与集体备课,邀请高校专家讲座,推行“流动思政课堂”,实现跨学段教师共研共成长。

  目前,跨学段集体备课在湘潭已成常态。高校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教研,围绕同一主题设计梯度化教学方案,有效弥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缝隙。

  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廖毅表示:“一体化已成为思政教师的共识,跨学段互动日益频繁,共学共研、共享共进的育人共同体正在形成。”

  共建

  开门共办思政课

  在湘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思政课正在大中小学校园“绽放”,而这背后,是多部门协同发力的结果。

  2022年,湘潭市在湖南省率先成立市红色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在市委宣传部下设红色教育发展中心,县(市、区)同步建立相应机构,系统整合红色资源。

  3年来,湘潭市每年举办一次红色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大赛,鼓励开发红色课程。在此基础上打造的“韶山红课堂”线上平台,已推出35门精品课,点击量超千万。

  湘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打造“红色文化教育馆”,组织“五老宣讲团”每周开展红色宣讲;湘潭市妇联推动“红色家风”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彭德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也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协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亮表示,未来,湘潭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多方对接优质资源,精心打造思政教师队伍,将“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一要求落细落小落实、抓早抓牢抓好。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6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