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解码国外高等教育卓越与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6 作者:王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卓越学术计划”是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大多数“卓越学术计划”项目采用竞争性方法遴选拟支持的大学或中心

  ■“卓越学术计划”共性特征为构建一个能够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学术生态系统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十五五”期间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球,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等40多个国家30多年来实施了多种“卓越学术计划”(Academic Excellence Initiative)项目,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

  全球视角

  积极推进“卓越学术计划”

  “卓越学术计划”始于欧洲,后扩展至非洲、亚太、中东与北美地区,全球共有约50个项目,是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例如,丹麦1991年启动“卓越中心”计划,资助建立一批卓越研究中心,旨在提升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至2023年已支持约100个中心,覆盖自然、工程、医学、人文社科各领域。澳大利亚实施的“卓越研究计划”项目,包括2001年启动的以资助为主的“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卓越中心”项目和2010年启动的以评估为主的“澳大利亚卓越研究”项目,两者共同构成衡量并提升高校科研质量的核心政策工具,系统提升澳大利亚的科研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总体来说,“卓越学术计划”主要通过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学校以及不同结构的资源,重点扶持一批新的示范中心、院系或大学,提升关键领域的研究能力,进而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遴选程序

  多数采用竞争性方法遴选

  “卓越学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相关部委负责(泰国、印度、马来西亚、俄罗斯等),或由相关部委联合实施(加拿大、西班牙、尼日利亚等);二是由研究协调机构或研究机构负责(澳大利亚、丹麦、芬兰等);三是由负责高等教育的部委与全国性研究协调机构协同实施(德国、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统计显示,第二种模式居多。

  大多数“卓越学术计划”项目采用竞争性方法遴选拟支持的大学或中心。申请机构确定计划框架、发展重点、资格标准和资助经费等,由专业委员会负责遴选,并聘请专家参与评审。大多数国家由国内与国际专家共同组成的团队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丹麦、法国等少数国家则以国际专家为主。

  具体到遴选程序,首先请申请机构提交意向书,然后从中优选机构,请其提交申请书,有些国家还会对入选机构进行面试或公开答辩。遴选标准中,一般研究设计与研究人员的权重较大,包括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研究人员或研究团队的能力等。在很多国家,机构或机构领导的国际影响力、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能力也会被列为遴选标准。法国等国家会考虑机构的地理分布,西班牙等国家会考虑成果转化情况,韩国等国家会考虑经济效益等指标,澳大利亚则强调“国家收益”。

  遴选的依据一般为申请书、评审意见、申请人(机构)对评审意见的回应以及面试情况。以澳大利亚为例,在提交意向书阶段,研究项目与研究人员的权重分别占50%;在提交申请书阶段,研究项目、研究人员、管理组织以及成果应用的权重分别占25%。

  淘汰机制

  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

  通常而言,“卓越学术计划”项目分期分批实施,首先,在公开竞争阶段,通过评审淘汰不合格的机构,并且淘汰率极高。澳大利亚“卓越研究计划”项目一期111家提交意向书的机构中,13家机构入选。丹麦“卓越中心”计划项目第7轮申请入选的比例是6%。

  其次,每一阶段结束后,由专家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决定是否保留资助的资格或拨款的额度。例如,德国分两期实施“卓越计划”项目,第二轮竞争中,一些很优秀的大学因未达标而落选。丹麦国家研究基金卓越中心每两年评选一次新的中心。

  组织保障

  分期拨款并重点吸纳国际人才

  各国“卓越学术计划”项目的资助周期从6年、8年,到18年、20年不等。在符合相关规定,并且绩效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通常采用分期拨款的形式,包括按年度拨款和拨付启动经费后分阶段拨款两种方式。“卓越学术计划”还会要求申请机构提供配套经费。全球大多数“卓越学术计划”项目严格规定经费用途,并对各项支出的百分比作出规定。

  “卓越学术计划”项目一般对国际一流研究人员的参与作出要求。韩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项目明确提出“以吸引国际学者与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澳大利亚有关项目规定,中心主任可以是外籍,在项目实施期间主要居住在澳大利亚,并在项目开始前获得澳大利亚的临时或永久居留权即可。

  经验启示

  构建创新型学术生态系统

  综合各国30余年实践,全球“卓越学术计划”有关项目的共性特征为:以国家战略为主导,以竞争机制为动力,以跨域协同为方法,以顶尖人才为核心,以国际标准为尺度,以持续投入为保障,最终构建一个能够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学术生态系统。这套“组合拳”,是一个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和科研实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可梳理为以下八个方面:

  坚持“服务国家,聚焦前沿”的学科布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科技前沿开展学科建设,在大学层面亦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裁撤弱势学科,集中资源强化优势学科。

  确立“竞争择优,扶强扶优”的战略导向。通过设立国家级竞争性项目,将资金和政策投向已有基础或最具潜力的大学和学科集群,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能见度和竞争力。

  构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打破学科、机构壁垒,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支持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融合;鼓励机构深度合并,激活协同网络,加速知识的生产和转化。

  推行“动态管理,持续激励”的保障机制。引入严格的动态评估和淘汰机制,创造持续竞争压力,确保被资助对象始终保持一流水平。

  实施“全球引智,精心育才”的人才战略。开展全球引智,以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条件,吸引世界级学术大师。与此同时,为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丰厚奖学金,为国家储备顶尖科研后备力量。

  建立“国际标准,严格公正”的评价体系。为确保质量和公信力,采用“国际同行评议”,由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顶尖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据国际通行的卓越标准进行评判,有效避免“内部循环”和“近亲繁殖”,引导科研工作对标世界顶尖水平。

  提供“长期稳定,高强度”的资源投入。确保持续且高强度的财政投入稳定支持,允许研究者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性研究。

  营造“追求卓越,包容失败”的学术文化。注重培育软性文化,在明确追求卓越目标的同时,给予研究者足够的学术自由和探索空间,容忍在研究过程中的失败,鼓励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论文发表。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6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