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值得推敲的学校日常现象,我习惯用对话式管理方式探寻思路。近日,学校微信管理群里发了一段视频,是大队辅导员拍摄的关于学生午间在游乐区体验的解说。大致意见包括限定进出口、限定游玩对象(每天一个班)、明确管理人员。我在群里留言:“大家怎么看?”没有针对具体的对象,结果无人回应——或许是大家太忙没看到,或许是心里没明确想法,信息就这么被“冷藏”了一天。
第二天,我叫来分管校长,还拉上邻座的挂职干部一起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两人观点相似:除了现有建议,还要明确管理主体、加强安全防护,添置与场景协调的护栏,出台管理制度与玩法图示导引,让游乐区规范运行。
他们的考虑很严谨,在肯定同事做法的基础上,改良重点放在了安全与美观上,尤其强调图示,体现了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的关注。确实,一个不到600平方米的游乐区很难满足所有孩子的游玩需要,限定进出口、管理员以及“每日轮班”,可以控制游玩人数,让管理不“脱靶”。但这种思路本质是典型的行政管理思维,以稳定、规范、服从为特点,更关注任务的组织程序、执行效果和资源分配。它的优点很突出,可劣势也很明显,少了创新、冒险、自主与合作的空间,也缺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探究。
玩是儿童的天性,而管理者的限定规则,传递的是“要我玩”的被动信号,而非“我要玩”的自主意愿。这就容易出现“想玩的没得玩,不想玩的被要求玩”的问题。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若想让游乐区每个午间都有人气,就得保证有孩子来,但“轮班制”的“既定对象”可能会记不住自己班级的专属时间,班主任和大队部也难以时刻提醒。时间一长,管理会陷入无序,还可能出现资源冲突或闲置的情况。
教育管理需要具备预见性,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努力让特定场域中的人的“在场价值”最大化。游乐区不该只是个玩滑梯的地方,也不只是小伙伴追逐打闹的空间,而应是不同个体、年级、群体嬉戏的“天然”混龄社交区。在这里,互不相识的孩子玩在一起,可能会出现“大手拉小手”的温暖场景,也可能产生矛盾与冲突——从不敢交往到敢于交往、从害怕矛盾到学会处理矛盾,这本身就是珍贵的社会情感学习过程。
这启示我们,学校管理不应仅靠行政思维,追求管控下的秩序,更需融入学术管理思维,以批判的视角、科学的方法抓住教育本质。行政思维聚焦“怎么做”,解决实际问题,时效性强,强调任务落地。学术思维探究“为什么”,重在追求真理与本质,凸显教育性,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二者各有优势,不可偏废,更不应对立,好的教育管理需要二者共生。
具体到场地有限、地形复杂、人员多样的游乐区,通过行政思维控制人流是必要的,它能确保每个人玩得开心、安全。但过度追求可控,容易忽略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延展性,更违背“鼓励发散、允许试错”的教育理念。而激活个体灵魂,正需要学术思维倡导的创新。
在半小时的对话中,两位校级领导提出了一致的改进意见:取消“计划游戏”,仅设置每日人数上限,优先允许主动、早到的孩子进入。虽然游乐设施更适合低年级,但不排斥中高年级孩子,可按比例分配机会,保障各年级学生的参与权。我补充建议道,混龄交往难免有矛盾与冲突,管理者不必过度紧张,可将其艺术地转化为教育资源。比如在区域内设置“冲突缓冲岛”,在地面嵌入情绪颜色标识系统——绿色区代表“我需要冷静”,蓝色区意为“倾听模式”,黄色区开启解决方案“头脑风暴”,再搭配师生志愿者现场协调。这些设计能成为社会情感学习的真实载体与组织保障。
这场对话也让两位校级领导实现了自我觉察、顿悟与行为改进,让管理少了行政命令感,多了几分学术探索的意味。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