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作为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市,装备制造是其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对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县域进行成果转化具有较大需求。为此,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发挥在数控加工领域的专业优势,在诸城市政府支持下,联合高校和企业,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果落户诸城,并打造县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数控技术服务中心“三个中心”综合体,探索实践“产业+企业+专业”的“三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县域培养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助力县域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科产融合
拓展产教融合新路径
作为初创企业,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在起步阶段时常面临技术挑战。尽管公司拥有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优势,但由于内部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在高精度恒温加工及测量领域,缺乏相应的检测平台和专业人才,有时会错失技术要求高的订单。福田汽车中专负责人带队到企业调研并了解技术需求后,依托学校数控加工省级品牌专业,积极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迅速补齐短板,成功签下大宗订单。
在诸城市政府支持下,福田汽车中专联合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和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建成航大新材料应用技术产业学院,实施校企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数控专业发展新机制,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并转化为课程资源和新能源汽车电机壳等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电机及汽车配套产品。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企校院联合攻关,改进工艺50余项,发明工件不落地运输小车等辅助设备,极大提高了产品加工的效率和精度。以此为样本,学校还打造了多个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架好产教融合“立交桥”,充分发挥研发合作、技术共享、转化服务等功能,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有效满足了诸城数控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企校院共育
构建“四师”培养新链条
“我们开始承接航大新能源电机壳加工时,发现优品率不高主要缘于责任意识不强,应在岗位需求里加上‘数控加工责任意识’,并把其纳入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听完杜明经理的提议,福田汽车中专的教师们快速记录下来,随后他们会把这些企业需求写入每年修订的《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工单”。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师深入当地典型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和一体化课程建设,深化“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同时,组建企业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学校技能名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产业学院教师团队,构建各方师资在学生培养全过程发挥协同作用的新链条。在生产性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现场工程师负责与产品相关的知识讲解、产品标准的制定、初始工艺的指导、生产过程的监督、成品的检测和验收,工人师傅负责学生技能指导,学校技能名师负责工艺研发、技能指导、流程再造、技术服务、难点解决,实习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学生的产前培训、工艺改进、生产流程、产品测量等,形成了“四师”共育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搭建了一套教学、指导、研发、创新的完整链条,既提高了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又助力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教学训合一
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走进航大新材料应用技术产业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正在进行:数控加工专业的学生们一边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一边接受学校技能名师关于“如何将操作流程转化为教学案例”的现场指导。这种“培养培训一体化、师傅老师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的场景,正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六合一”的生动写照。
岗课合一,岗位课程紧密对接。校企联合开发了数控车加工、数控镗加工、数控铣加工、铝壳加工钳工、三坐标测量五门基于岗位生产的模块化课程,将企业生产岗位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将生产流程设计为训练流程,将岗位标准演化为训练标准。学做合一,车间课堂交替。中职生一年级轮番到基地进行认知实习,二年级轮换去基地训练生产工艺,三年级在基地完成产前培训并参与生产,三年中职阶段结束,进入技师学院继续深造,中高职一体、校企双主体育人。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课堂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实施,教师、学生、技术工人同上生产线,把以知识为导向的理论主线型学习转变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技能主线型学习,教师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生产线上真正实现合一,共同成长为工匠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质效合一,产品质量融入评价标准。制定产品质量目标,将产品优良率纳入学生技能评价,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技数合一,数字化素养贯穿于技能培养。使用数控仿真软件、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数字化设备,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证专合一,拓展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的渠道,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培养模式。
近三年,学校共培育出几百名优秀数控人才,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20万元,累计向企业交付9个品种合格产品95319件,产品优品率由不足10%上升至99.8%,还助力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年产值从3000万到亿元大关的突破,不仅对接了产业、服务了企业、盘活了专业,实现多方共赢,也有力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为县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