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快速发展与工程系统高度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工程实践已深刻嵌入社会结构、环境生态和人类价值体系。工程师不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卓越工程师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明确的伦理意识与责任担当,在技术创新与公共利益之间架起价值桥梁,防范工程活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工程伦理教育是筑牢人才培养价值底线的关键一环。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深入推进,系统构建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导向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提升伦理判断力和责任意识,已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构建贯通全程的伦理课程体系。自2018年起,“工程伦理”成为全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多所高校陆续开设该课程。但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深度不统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实践中较为突出,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效亟待提升。
面向未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程伦理”应升级为“主干课”,实现贯通式、系统化嵌入。制度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构建统一的课程框架,完善师资培训、教学评估和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学协同水平。
教学实践层面。一方面,应在通识阶段设置“工程伦理”必修课,系统讲授伦理概念、价值判断和风险识别方法,夯实学生的价值认知根基。另一方面,将伦理议题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例如,在传统工程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与决策的社会环境影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强化算法公正、隐私保护等伦理维度。
教学组织层面。应推进小班化、案例化和互动化改革。通过缩小班级规模、强化案例研讨与现实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冲突中锤炼伦理判断力和责任承担力,激活深层次伦理思维。
评价体系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系统的伦理素养评价框架,覆盖伦理知识掌握、价值判断能力、情境分析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等核心维度。可通过引入情境判断测试、案例分析、团队辩论等多元化手段,增强评价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伦理意识的内涵与能力的生成。
在实践中培育工程师的伦理判断力。卓越工程师的伦理素养关键体现为“做得到”。工程伦理教育不能止步于课堂讲授,而应深入工程实践场景,通过真实或模拟的项目情境,引导学生识别价值冲突、判断社会影响、明确责任边界。
为此,教学方法须转型升级,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探索“理论+案例+实践”融合的教学新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系统传授伦理学基础知识,还需引入案例研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强、现实感丰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伦理冲突。例如,在讨论某一工程项目的伦理争议时,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设计者、用户、企业管理者和监管人员等不同角色,展开价值辩论和决策博弈,打破学生关注技术问题的单一视角,激发他们对伦理问题复杂性的反思。
打造跨界融合的伦理教学团队。工程伦理教育要真正见效,离不开一支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协同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在伦理课程建设中仍面临“师资孤岛化”困境:工科教师缺乏伦理训练,文科教师对工程技术了解有限。
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推动组建“跨界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一方面,鼓励工科教师补充伦理学知识,提升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人文社科教师深入了解工程实践,将抽象伦理原则转化为贴近现实的教学案例。同时,探索“技术+伦理”双导师制,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建立跨院系课程共建机制,将伦理教育纳入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嵌入式”推进。
在制度设计上,急需配套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高校可设立“工程伦理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专题培训、联合授课、协同备课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水平。此外,在课程评价和教师考核体系中增加协同教学的权重,将伦理教育从“辅助性任务”转变为“核心性责任”,构建稳定、高效的教学生态。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文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战略研究课题”[ZD-20240110]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