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字相亲,与书本恋爱。我就这一点爱好,我就这一些期待。当然,也有很多的感伤和苍凉,不时攻略我为温柔和慰藉建造的城池。无论如何,我爱依旧,我手依旧,我心依旧。
依旧的,还有我与图书、与文字结缘交好的渴望、欢欣和憧憬,还有我能用内容、思想、行动、意义和价值,为家庭、为爱情、为幸福和快乐拓展的天地。也许是稚嫩的,也许是激烈的,我都愿意追寻下去,追寻活着的传统。
从最早背着母亲去翻看外公的老书开始,从当初随父拉二胡终止而偷学作词开始,从索居老家顶楼闲读三年后晨赴星城开始,我慢慢有了一种疯狂的喜好,喜欢穿街走巷寻店淘书,喜欢一时兴起夜奔书摊,喜欢花大钱从出差途中拉回满满一袋书……这似乎是一种懵懂、一种炽烈、一种匪夷所思,使我充满激情地废寝忘食地苦做三年校对,使我屡经变故地大胆拼命地乐编四载古籍。
不停地读书和淘书,不倦地编书和评书,一直到近来数年围绕明清史、书院文化和商学文化等主题而不断地写书出书,我为了什么?我得到什么?我曾多次枕书听雨眠时,恨恨地、愤愤地、怒怒地暗问自己。问起,问起,书已湿透。是雨水?是泪水?皆已斑驳、迷离,当然也有“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钟情恋爱。
读书观史,无须寻根究底地挖掘史料中的情事隐私,只要遴选在思想上特立独行的非常人物,并重返当时情境,形诸今日话语,于历史叙事与冷静论说之间,解读古今中外诸色人物的命运和抗争,写他们寻求个体尊严的孤傲清赏、理想欲念,写他们捍卫人身权利的艰难自立、内省外观,写君子的耿介清正,写宵小的褊狭狡黠,也写不同思想意识的交流与碰撞。不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还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卫道士们,思想总是在客观审视、全面考察的维度中,纠正不符历史的、有失公正的辨识。
历史的进退,断然不会因为需为尊者讳、为生者忌而诿过不语或轻描淡写,那样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写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值得慢慢读之,虽在繁杂工作之余,却让我感到分外的自由、轻松、平静与快乐。我嚼之有味,品之不疲,犹如夏日薄荷,给人凉爽过后的清神,还有几缕难以释怀的韵致;即便在皑皑白雪的冬天捧读,亦是另一番妙趣。
读书“疯雅”,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敬畏与体验。有朋友曾经问我,总看到我不停地、不倦地、不悔地买书,本本都读过吗?没有。翻读为常态,精读为追梦,为了准确实证一处典故、一个标点、一段文字,或者在不自拘的闲读中发现一个新的启发,更是买书、藏书的妙趣。
此中妙趣,是私密性的、个体性的,不可名状但自我满足不已。也正是在这种自由的趣味寻找中,我艰难地选择了写作转换。曾经十年集中心思写这类书评,尤其是历史书,断断续续发了上千篇书评,并出了4本书评集。新媒体兴起后,我考虑到书评属于小众读物,于是尝试将读书与历史结合,后来干脆做读史写作——我便由从事传统媒体写作的书评人,转为活跃在新媒体上的历史写作者和思考者。我开始寻找方向。只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性写作,才能使自己的阅读厚积薄发、精益求精,使写作积沙成塔、突破自新。我曾经考虑过做先秦史、汉唐史,甚至考虑过研究分裂状态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最终选择了明清之际作为新的着力点,这也影响了我近些年往书院文化和商学文化上延续新的思索。
一些所谓的历史剧,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视觉呈现方式,给我们带来了直观的历史感受,成了一种喜闻乐见的历史叙事。影视作品本身容许存在大量文艺性的虚构,只是虚构的成分太多,出现了严重偏离历史记载和历史真实的现象,则是不可取的。例如《康熙王朝》中出现了孝庄太后自称“孝庄”(孝庄是她死后,康熙给她上的谥号),康熙在位时给容妃的追封中加上了后来之君给自己的尊谥“仁”;《雍正王朝》中的“中层干部”张廷玉成为康熙最后的首辅,真正的首辅马齐靠边站,以及隆科多喊自己的亲爹佟国维为六叔……
这一大根源,是历史剧的虚构多用野史、歪解正史。我要在不同史料中分析,于细微处见历史之真妙。除了翻读《明史》与《清史稿》《清史列传》以及古人、今人、国人、外国人的著作,我还阅读了大量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笔记、方志等,以及相同时期的文化史和全球史。对于材料的选择,我习惯用第一手资料,不畏惧查阅古人刻本、抄本甚至手稿的艰涩难辨,适当引用原典内容。
我采取细读的方式,力求抓住细节,透视背后,融学术思辨于通俗解读。把握历史文化书写的学术与通俗之间的平衡,需要学术研究的精神和行为,但形成文字表达时,通俗传递出来,让大多数读者读懂为好。我想以一种创新而独特的方式,解析历史与文化史的转折与细节,追求学术通俗化、文化大众化、传统现代化的写作转换,在隽永流畅的文字中展现出历史的魅力。
字里山河,书中日月。澄澈的生命可以作证,为家庭,为人生,为社会,为读书,为写作……永恒的春天不会悄然离去,一生的坚守总在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