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书房灯影五十年

发布时间:2025-11-12 作者:王金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书房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贯穿我五十余年人生、滋养我教育生涯的精神家园。从鲁西北乡村土炕上的煤油灯,到窗明几净的专属书房,这一方空间的变迁,映射的是一个乡村教师依托阅读实现自我超越和专业觉醒的轨迹。朱永新先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论断,在我身上得到了真切的印证。那些与书为伴的岁月,深刻重塑了我的教育认知,让平凡的执教生涯焕发出超越日常的光彩。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鲁西北农村,童年记忆中关于书的印记是模糊却又深刻的。父亲用七分钱买回的《红梅向阳》连环画,成为我认识文字世界的起点,尽管故事内容对一个孩童而言晦涩难懂,却在贫瘠的土壤里埋下了对知识的敬畏。

  小学时,土炕与风箱充当了我的临时书桌。煤油灯下抄写生字,鼻腔常被熏染上墨色。母亲陪嫁的红松木橱桌精美却非孩童可及,直到生产队解散,一张三条半腿的柳木旧桌,才成为我专属的学习天地,承载着一个农村少年最朴素的求知渴望。

  高中与《读者文摘》的相遇,成为我精神荒漠中的一道曙光。在升学率极低的年代,这本杂志为我打开了眺望外部世界的窗口。那些关乎理想、奋斗与人文精神的文章,悄然在我心中播下种子:人生,远不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在田间劳作间隙,麦秸垛后阅读的身影,是我构筑精神世界的起点。

  1995年,我踏上讲台,一张旧书桌开启了我的执教生涯。在乡卫生院旧病房改造的婚房里,父亲请人打制的梧桐木写字台,既是备课伏案之所,也是陪伴幼女成长之地。客厅壁镜前无数次的试讲练习,为日后在全市分享教学心得埋下了伏笔。二十年间,这张辗转多地的旧书桌,承担着教学与自修的双重任务,批阅作业之余,便成为我研读教育专著的花园。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李镇西的教育叙事在此交融碰撞。2012年迁入城区新居,面对装修师傅“是否留书房”的询问,那脱口而出的“当然要”,正是半生积累的对精神家园的深切渴望的自然流露。

  2012年夏,五平方米的书房落成。最初两年,层叠的书架之间,常常堆满待批的试卷和成绩统计表,书房更像是办公室的延伸。真正的蜕变始于2021年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新网师),郝晓东老师推荐的《教师阅读地图》,为我开启了系统专业阅读的大门。啃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时写下的数万字批注,清晰地记录着从理解字义到领悟教育本质的认知跃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那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被反复圈画,长久以来的教学困惑豁然开朗。这一年冬天,我在书房完成了第一篇万余字的年度生命叙事,标志着专业反思与表达的深度启动。

  书房成为线上学习的据点。在新网师的课程中,如《人间词话》探讨王国维“境界说”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新家庭教育论纲》共读则促使我重新审视并优化亲子沟通,写给女儿的成长家书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后引发共鸣。尤为难忘的是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书房成为精神“堡垒”:白天在线带领学生共读《我要做好孩子》,夜晚则沉浸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著作中,与教育家对话,让方寸之地拥有了辽阔的精神疆域。

  如今的书房,已成为一座承载着我的教育记忆和精神追求的微型“博物馆”。学生赠送的毕业挂件、印有《道德经》的笔筒装点其间。清晨,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爱心与教育》的书页上,常引发思绪的穿越:从煤油灯到护眼灯,照明工具在变,对光明的渴求不变;从几分钱的连环画到数千册藏书,数量在增,精神的维度在延展。

  阅读与写作已融入生命节奏。每日晚饭后,书房灯光亮起,我在《苏菲的世界》的哲思与《给教师的建议》的实践中寻找连接点。作为“新网师向您汇报”栏目主编,我将每期周报主题凝练为诗句:“暑期难觅清凉地,五湖四海赴定西”记录盛夏研修,“风轻天凉好个秋,策马扬鞭又启程”寄语新程。这些文字,旨在编织全国教师共同成长的教育星河。当收到一名新疆教师“您的周报让戈壁滩有了书香”的留言时,我深切体会到:书房虽小,却可容纳教育星空的璀璨;个体虽微,但能通过阅读与伟大灵魂同行。

  从书包、书桌到书房,空间在变,我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永恒;从识字、阅读到专业写作,形式在变,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追求永恒。余生,愿以书香涵养身心,将心房化作永恒的书房。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小学北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