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团队
■参赛项目:
家门口的守护——糖尿病并发症的社区精准防治
■参赛院校: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参赛选手:
汤学政、徐佳淇、施怡吉
当做心电图不再是一枚枚贴片冰冷的触碰,而是智能机械臂一次用力的拥抱;当医生可以全神贯注投入急救,而病案通过智慧医疗辅助系统实时准确生成……由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汤学政、徐佳淇、施怡吉组成的年轻团队,也带着“家门口的守护——糖尿病并发症的社区精准防治”项目,走上了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冠军总决赛舞台,以上,正是该团队项目的创新点之一。
基层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而老年糖尿病防治正是这一公里中的“硬骨头”:患者基数大但基层急诊抢救能力薄弱、并发症早期干预滞后、健康宣教精准度不足,这些痛点不仅困扰着基层医者,更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幸福。
“参赛不为奖状,为的是淬炼能解基层之困的真本领,当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汤学政的话,道出了团队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初心——让竞赛技能转化为基层实用技术,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惠民。
这份“接地气”的初心,让团队的创新始终锚定临床实践。项目的灵感,就源于汤学政在基层的一次次诊疗经历:面对因糖尿病足溃烂难忍的老人,他曾凭借竞赛中练就的VSD负压吸引技术显著提升创面愈合率;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赛跑”,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标准化查体流程对基层救治的重要性。
“基层需要什么,我们就钻研什么;临床痛点在哪儿,创新就指向哪儿。”带着这样的执念,团队打破临床医学与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让技术更贴合临床实际;依托学校附属医院(海棠医院)的真实诊疗环境,开展全真模拟训练,让每一次操作都对接基层诊室的真实场景,比如心电图仪操作、经口气管插管、体外心脏电复律等。同时,团队研发创新融合智慧医疗系统与智能设备,为破解“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这些创新成果,既瞄准了基层诊疗的“痛点”,更打通了“竞赛技能—临床实践—健康服务”的转化通道。
备赛之路,是一场与自我的较劲,更是一次对“医教协同”的生动实践。从争夺赛到排位赛,再到冠军总决赛,团队成员相互观摩、碰撞创意,让项目在动态优化中不断逼近“基层最优解”。从基层诊室到世界赛场,这支年轻团队的征程,不仅折射出我国职业医学教育“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育人成效,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医者“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责任担当。他们以专业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民生为念,用青春之力守护“家门口的健康”,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医者最动人的模样,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最生动的注脚。
[专家点评]
李晓宝(航天首席技师/大国工匠):
非常高兴看到一个聚焦基层医院老年糖尿病防治痛点的项目,以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创新的医工融合方案,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民生健康的深度与温度。
该项目精准锚定基层医院急诊抢救能力弱、慢性病诊疗延迟、老年健康宣教不足三大痛点,以老年群体为核心服务对象构建综合解决方案。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症,强化医联体急诊协同,开展经口气管插管、体外心脏复律等关键技术应用;同时开发智慧医疗辅助系统、云医数字康养平台、心电图仪智能机械臂等资源,实现训练场景真实化、抢救流程标准化、操作过程人性化。应用中不仅达成医德医技双精进、医工医智双融合,更通过“医路健行”团队服务覆盖2000人次老年群体,兼具临床实践与社会服务价值。
参赛队的作品彰显了职业教育医护专业领域的核心要义——“技术为基,人文为魂”。其创新的“临床+”学习范式,依托医联体构建多元场景,强化从业者综合能力;医工融合的三大技术成果,为基层医疗培训与服务提供了智能化工具。这群年轻人用技术创新诠释了新时代的医者仁心,用精益求精践行了工匠精神。从“大国重器”到“生命守护”,这个项目诠释了职业院校学子助力健康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健康中国”理念的落地注入了青春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5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