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傍晚的凉风中,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一处营地,青岛城市学院毕业生高成磊在组织一场热情洋溢的户外活动,带着队员们熟练地检查装备、规划路线。这个刚刚获得2025年青岛市“创业之星”称号的年轻人,在3年前还是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普通学生。
“是学校的自行车俱乐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俱乐部教会我的坚持、协作和责任感,现在都成了我创业路上最宝贵的财富。”高成磊说。他的蜕变,是青岛城市学院创新探索“思政+体育俱乐部”教育范式的见证。
走进学校,运动气息扑面而来。湖面上,皮划艇俱乐部的队员挥桨破浪;岩壁上,攀岩爱好者向上攀登;绿茵场上,橄榄球队员激烈对抗……这并非课外活动的一景,而是该校公共体育课的日常。
“现在我们学校学生体育参与度达到了97%。”青岛城市学院校长助理、体育教学部部长寇燎原介绍,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学校17年的探索与实践。自2008年创立首个体育俱乐部以来,学校持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创新,逐步以体育俱乐部代替传统行政班,2017年将俱乐部制全面纳入教学体系,并通过加大对场地设施投入、引进专业人才等措施,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发展优质化程度。
如今,青岛城市学院构建起一个拥有24个俱乐部、30多门课程的“体育超市”,并实行“三自主”选课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时间,在大学4年任一学期修读体育课。这一设计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激发了内在参与动力。
“以前上体育课是‘要我学’,现在在俱乐部是‘我要学’。”青岛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陈佳乐选择了橄榄球俱乐部,“不仅学到了技能,更在一次次战术配合中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团队精神。”
在这里,体育赛场就是思政教育的实景课堂。“在橄榄球的激烈对抗中,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在定向越野的智慧探索中,他们锤炼了沉着冷静、独立思考的意志品质。”青岛城市学院体育教学部副部长崔耀振说。
近年来,青岛城市学院为更好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制定了《体育俱乐部思政教育工作指南》,为思政教育具体实施提供清晰路径。学校还将育人半径从校园延伸至社会,每年组织千余名学生参与青岛国际帆船周、CBA联赛等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并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养评价;鼓励辅导员与体育俱乐部“结对子”,担任俱乐部的思政导师,共同设计和指导俱乐部的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
体育俱乐部也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桥梁。青岛城市学院每年约有200名学生考取攀岩、啦啦操、台球等职业资格,部分学生借此创业或明确职业方向。
攀岩俱乐部成员李泽睿和王龙在考取攀岩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后,已开始做兼职教练。“计划一年后考中级证,未来继续考裁判员证。”李泽睿说。外国语学院学生任怡菲通过啦啦操俱乐部考取了教练员和裁判员证书,希望未来从事相关工作。“体育俱乐部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让我对未来职业有了清晰规划。”任怡菲说。
从强健体魄到塑造品格,再到促进就业,青岛城市学院已形成“思政+体育俱乐部”的完整育人模式。“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梳理各俱乐部思政元素图谱,加强师资培训,打造一批‘体育思政金课’。”寇燎原说,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以体育人的品牌更亮、成效更实。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