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文章的“AI腔”

发布时间:2025-11-20 作者:杨雪冬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晚饭的时候,我与读初中的儿子聊起了人工智能(AI)作文,问他用AI帮助自己写作文,有什么感受。他说,虽然AI用了很多“高级”的、自己不会用的词汇和表述,但是读起来,好像感受不到文章的气息、温度和韵律,在文章中找不到“我”。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章是用心的产物,是内心的表达。因此古人除了强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外,也强调“文如其人”、“文章润身”。即便是各种类型的公文,虽然不意在文采,但也要求述理于心、著言于翰。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教育普及、文字改革、新闻出版业发展,写文章已经不是文人墨客、史官笔吏的专属权利,而成为大众表达自我、沟通信息、处理事务的常用方式。加之社会语言更新变化、外来文化输入影响、政策话语泛化,写文章使用的语言资源丰富起来,文章的腔调多样起来,但也出现了流水账式的“口水文章”,生造词汇的“翻译腔”,大词叠加的“宣传腔”,穿靴戴帽的“文件腔”,更少不了东抄西拼、文法不通的文章。

  互联网时代,写文章的便利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文章创作进入海量生产阶段,不仅出现了很多复制粘贴型文章,而且网络语言及其使用方式也进入书面文章写作。由此出现的一些新造名词、微博微信式表达,造成读者一头雾水甚至误解,以致一些学者高声呼吁要维护汉语的纯洁。

  作为大学教师,我与许多同行在聊起指导学生写作时,都深感互联网对学生写作方式和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口头表达强于笔头表达,PPT(演示文稿)制作强于文字写作,文字使用口语化、匮乏化、碎片化。在辅导论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将其研究中的某个亮点火花摘出来,转化为完整系统的文字表达,有的教师还要亲自上阵帮学生理顺文章逻辑,提升文章立意。

  随着AI的广泛应用,文章写作有了更强的技术支持。新闻稿、政府公文、法律文书等程式化较强的文体写作,在AI辅助下,效率大大提高,这减轻了相关部门的文字处理压力。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AI与教学对接,创新了许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身边的一些学生,包括一些作家,也尝试在文章写作中运用AI辅助,通过不断给AI“喂料”,训练AI,不仅提高了资料收集和梳理的效率,也提高了文字的流畅性、合宜度。

  然而,每次读到这些经过AI处理的文章,我总能隐隐地感到“AI腔”的存在:流畅有余,情感不足;旁征博引,缺乏文气。显然,AI的使用,为加速文章写作、提高写作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也带来了文章写作的固化、快餐化。因此,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精致”的文字组合,“规范”的文章形式,但缺少了文气扑面而来,线索引人入胜,带有“人味”的,发乎心、蕴含情的创作。

  固然文章体例不同,侧重各异,展示载体多样,AI使用程度也不同,但是文章毕竟是有式样的、可保留的系统化文字,写作要符合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1958年主持编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专门有一条谈到了文章和文件都要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强调“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文章如果不能准确、鲜明、生动,那么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

  AI时代,在我们享受一键生成、程式规整的文章生产成果的同时,我也希望能不断读到有“人味”、有温度的各类文章。而每一个将写文章作为工作方式的人,都应该在面对海量而便捷的文章生产时,保持对文字的崇敬,对文气的追求。

  (作者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