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强调“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重构知识获取、重塑学习场景等方式革新教育生态。主动运用人工智能巩固主流价值引领、掌握育人主导权、赋能思政教育因材施教新模式,是高校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必要之举、应行之策。
坚持价值主导与技术支撑统一
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创造的人工智能,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既表现为满足需求的工具理性,亦蕴含着引导发展的价值理性,二者在实践中达成有机统一。
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技术上可形成精准评价、精准需求、精准供给、精准情境赋能的动力机制,以提升育人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思政课堂中,人工智能既为思政教学过程提供数据驱动支持,又为教学内容生动呈现和认知转化创造条件。在日常思政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数据搜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优势,科学筛选与学生认知结构、兴趣特点更匹配的内容,推进日常育人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实证转变,为破解“千人一面”、实现精准思政提供可能。
但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高校要始终恪守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技术工具始终服务于育人本质,确保算法推荐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始终坚持教育内容严肃性与呈现形式生动性相统一,通过分布式内容优化机制促进思政教育资源跨域融合和深度浸润,筑牢思想引领的核心价值根基,激发学生深度情感共鸣。
推进发展需求与思政资源精准对接
在发展供需端,精细化、全面化地配置育人资源,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系统构建与“第二课堂”规范建设。高校要通过推动思政教育工作阵地前置化与育人力量下沉,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探索兼具精神内核、科学运行机制与长效保障体系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范式。在此基础上,高校要着力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机制,以“大思政课”推进实施机制系统化构建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协同创新;建设网络思政工作室,开发内容优质、形态创新的网络思政文化产品,培育特色网络思政品牌,构建系统完备、动态更新的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和语料库,高质量筑牢网络育人阵地,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场域;完善“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系统性提升。
在应用协同端,立体化、全面化地实现多向联通,在现有数字平台基础上开发“智慧思政大脑”,链接高校教务、后勤、科研管理和学科竞赛支持等系统,构建伴随式数据采集网络。高校要对采集到的数据,按教育教学管理模块进行纵横分类、实施分级管理,建构智慧思政分类分级数据存储与动态调取系统,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全流程覆盖的基础大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通过细分思政教育场景,运用异构数据清洗融合技术与预测算法模型,在育人过程中聚类挖掘学生特征数据;提取发展性数据,将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经验嵌入应用场景,通过对技术介质与场景内容的持续开发,实现“智慧思政大脑”精准化赋能育人过程,达成个体识别与群体识别协同、个体特征与群体趋势耦合、个性成长与典型引领交互,建立健全系统性价值引领机制。
实现多模态交互与分众化教育生态培育
依托人工智能打破时空限制,将校内外实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公益志愿服务等常态化思政教育活动与网络场域深度耦合,构建思政教育链式协同矩阵。
以分众化和精准化理念为导向,深度开发“智慧思政大脑”底层架构,协同推进思政工作感知系统建设。高校要在精准识别学生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引领力、价值塑造力、技术融合力和协同创新力的系统性增强,实施精细化育人,在精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中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思政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范式。
通过“感知赋能智能—智能升维认知—认知深化感知”闭环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向传播向沉浸体验、从相对简单系统向开放生态变革。促进“智慧思政大脑”思政教育链条与教育教学板块深度耦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为特征的育人生态系统,兼顾育人深度和温度。
技术的迭代进步,终究无法取代有温度的情感、有质感的教育。人工智能可以解析学生的情绪数据,能够输出标准化解决方案,却难以与学生内心的微妙波动产生共情。育人的精准度、思想引导的深度、价值传播的广度,正是思政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因此,高校要加速思政教育效能升级,围绕教育理念革新、内容方法创新、引导过程优化、项目载体拓展、育人环境营造、管理效能提升、成效评价完善等关键环节,推动全社会协同联动,构建更高品质、更优效能、更可感知的思政工作体系,在双向赋能的范式创新中实现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提升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成效。
(洪文建系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周云岗系厦门华厦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新型智库重大课题[25MZKA4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