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鹊华秋色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树皮鸟绘》 田欣妤(10岁)

④西夏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①④由视觉中国提供 图②③选自《博物馆中的艺术史》
如今,博物馆越来越火爆,每逢假期,许多热门博物馆门前总是门庭若市。然而,当我们走进展厅,在一幅画、一件瓷器、一尊佛像前能停留多久?根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爱莉森·艾德利和她团队的相关研究,如果没有任何教育干预,观众实际上在一件展品前停留的平均时间仅为17秒左右。十几秒的时间,足够按下快门,却不足以进入展品世界并理解其内涵。因为低于20秒的短暂兴趣无论多么令人兴奋,我们可能只是在博物馆玩得很开心,但并没有从这里真正学习到实质性的东西。
在博物馆,学会看见
博物馆之旅的意义,不在于“看到”藏品的数量,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地“看见”(即“慢观看Slow Looking”)甚至“看懂”它,那是一种让目光停下来、用心观看作品并与之对话。
记得有一次,我组织亲子家庭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请大家用至少一分钟时间观察九龙壁,然后由儿童提出一个问题,家长回答。当时一个小男孩问他爸爸:“这些龙的动态为什么不一样?”父亲当时愣了一下,然后他们一起再次走近作品观看龙的动态,并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边看边讨论。我听到他们说:这条龙是飞龙,它在云里;这条龙在海上……那一刻,对于这对父子来说,周围的喧闹似乎静止了,龙仿佛真的从壁画上腾起,那是属于普通家庭最自然的“看见”。所以,“看见”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然后“上、下、左、右、前、后”全方位地观察讨论。下次当你走进或再次走进博物馆时,不妨试试这个办法。比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抬头看看飞檐上的小兽,问问自己或同伴,它们的动态、色彩或象征寓意是什么?或尝试在红墙金瓦间漫步,体会六百年沉淀下来的静默之美。美常常藏在细节里,等待被发现、被观察、被讨论。
我还想起几年前在法国卢浮宫,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挤在《蒙娜丽莎》前举起手机或相机拍照,可展厅里其他作品“无人问津”。我走近并观看它们,在它们身上我看见了不一样的美,我也被这些“沉默”的作品打动。它们默默地“陪衬”“陪伴”《蒙娜丽莎》,如同我们身边不呼喊、不争抢的人,虽然安静但却让人心生敬意。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参观博物馆的意义并不只是看到特别的展品,它更像一面镜子,映出我们当下的心境。所以,美并不仅仅在名作中,也在每一处愿意被看见的地方。
下次当你站在某件作品前,不妨停下3—5分钟,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被它吸引?它让我想起什么?也许你想到儿时的伙伴,也许是童年某个课本里的片段,也许是某个午后的阳光。那一瞬间,展品就从“物”变成“人”的回忆。所以,所谓“看懂”,并不是仅仅知道每一件展品的年代与出处,而是在其中看到生活的回声。博物馆最动人的地方,不在展品本身,而在观众的那一双双停驻的眼睛里。只要你愿意让目光再多停留一秒,美就会多向你靠近一步。
在博物馆,学会学习
博物馆不是必须“懂”了之后才可以进去,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提前做一点儿准备,它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参观前的“小预习”因人而异,可以阅读相关图书,也可以只是简单地浏览博物馆官网,了解有哪些展览、哪些特别展品、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在博物馆参观时,可以考虑利用博物馆现有的资源,比如你想安静地独自欣赏,可以戴上讲解器;想更多互动,那就跟着人工导览;想随心走动或寻找自己最爱的作品,那就跟着地图。如果面对一件特别陌生的作品,不知道如何看起,不妨试试一个简单的方法——五分钟观看法。第一分钟看颜色,第二分钟看形状与线条,第三分钟看细节,第四分钟想它可能讲述的故事。第五分钟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它?五分钟不算长,却足够让一件作品从“物件”变成“遇见”。
离开博物馆,并不是学习的结束。你可以回看拍下的照片并分享给好友或家人,查一查自己喜欢的展品背后的故事,看一部纪录片或在生活中寻找与展品相关的形状、图案、色彩等。当你发现“我今天在路上看到的阳光,也和展厅里那幅画的光一样温暖”,博物馆就已经渗进了你的生活。
我经常会和很多家长沟通,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小,看不懂”。其实在博物馆里,知识的学习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展品的独特魅力。当孩子学会了停下脚步凝视一幅画,学会了在青铜器的裂纹里看到时间的温度,在壁画的残色中看到生命的延续,那一刻,学习已经发生,美也在悄然流淌,孩子的心里就种下了终身学习的种子,逛博物馆或许就成了孩子一生的爱好之一。
在博物馆,让美发生
如果说普通人走进博物馆是一场自由的旅行,那么教育者在博物馆更像是一场带着使命的探险。对于教师而言,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
我常常带着学生或家长走进博物馆,孩子们最初的样子,总是兴致勃勃地左顾右盼,仿佛进入一座巨大的游乐场。但当他们开始使用学习单探索时,他们就安静下来了,接着我们进入展厅导览,慢慢地靠近展品,观看细节、讨论内容、模仿人物的姿势,甚至试着用手比画风的方向,我们就这样走进了艺术的世界。
在我看来,博物馆教育,不是讲解,而是唤醒。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更不是一个教育独裁者,而是打开窗户的人,让光透进来,让孩子和家长看见色彩的层次与展品细节的呼吸,并感受其背后的寓意,更重要的是,与其当下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相关联。
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其不受历史偶然性的影响,但是这门语言需要通过学习而获得。如今,大多数博物馆都设有教育部门为学校和公众提供的基于博物馆的学习项目,这种转变也促进人们更加关注博物馆实践中的教学策略,比如视觉思维策略、慢观看、多感官学习等。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提问”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组织家庭展厅参观时,我通常提出3—5种类型的问题,即什么(What)、哪里(Where)、谁(Who)、什么时间(When),并在每个问题之后都追问“为什么(Why)”,我称其为“WHs戏剧法”。也就是说,我把艺术品看成“戏剧”的一个场景或片段,从视觉叙述的角度,使用“提问”的方法对作品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如同戏剧一般逐层解读。
“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答案,还是为了所有参与者共同讨论。比如我们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鹊华秋色图》(赵孟頫)时,我先通过“你的好朋友是谁?”“你知道哪些名山大川?”等问题将家庭当前经验与博物馆参观内容联系起来。当观众沉浸其中的时候,我再通过提问引导观众关注学习内容并促进活动的持续发展,比如画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你会使用哪四种颜色分别描绘一年中的四季……这些问题之间相互关联,一个问题讨论之后引发并开始另外一个话题,从而避免漫无目的的“跑题”讨论。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我会通过提问引导观众回顾和梳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总结前面展厅参观中的重要信息,同时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以激发观众思考。比如艺术家董其昌和周密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如果你有机会和古人一起旅行,你会邀请谁?这些问题简单却有魔力,让孩子们的眼睛亮起来,也让他们在展品前停留更久。
教育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倒进另外一个脑袋,而是让一个人有可能、也有意愿去看世界。孩子们带着好奇在展厅里学会提问、学会感受,他们未来看世界的方式也将悄然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任何学校课堂都难以替代的。
人们常说,博物馆是城市的灵魂。在这里,艺术与生活相遇,历史与未来交流。每一件展品都在低语,只是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去倾听。博物馆的力量,并不在于震撼,而在于唤醒。唤醒之后,是思考、是选择、是行动、是促进我们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总之,当我们学会在博物馆看见、学习,并让美发生,我们也学会了一种更丰富、更敏锐、更柔软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博物馆教育研究者,著有《博物馆中的美术课》等)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