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职院校要成为“终身学习枢纽”

发布时间:2025-11-25 作者:谭焱良 黄燕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实现“有学上”,更要追求“学得好、学得便、学得久”,最终形成“全民好学、终身向学”的文化风尚。

  高职院校凭借其“产教融合基因”与“区域服务属性”,具有打通终身学习体系“最后一公里”的独特优势:既是连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桥梁,也是贯通“校园学习与社会学习”的枢纽,更是“服务全龄段、全职业周期学习需求”的核心载体。因此,如何以高职院校为支点,撬动终身学习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让学习资源“沉下去、活起来、用起来”,进而滋养“人人愿学、时时想学、处处优学”的全民好学文化,正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

  以资源普惠化

  筑牢“能学”的物质基础

  高职院校具备把“专业级”教育资源转化为“普惠级”公共产品的独特优势,其关键在课程资源的分层覆盖、实践资源的开放共享、资源获取的零门槛化。

  课程资源的分层覆盖。针对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等“生存型学习者”,开发“短平快”技能课,确保学完即能转化为谋生能力;面向产业工人、职场人等“发展型学习者”,设计“进阶式”升级课,紧跟技术迭代与行业需求;为老年人、青少年等“兴趣型学习者”,打造“轻量化”体验课,以低难度、高趣味降低参与门槛。

  实践资源的开放共享。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设备工具、“双师型”教师等核心资源,应成为社会共享的“公共学习资产”。如,将实训室、汽修车间通过“线上预约平台”向社会开放,允许社区居民、个体经营者低价使用;组建“双师流动服务队”,深入乡村田间、社区广场、工厂车间,开展“现场教学+问题诊断”。

  资源获取的零门槛化。针对特殊群体的学习困境提供“靶向支持”,对经济困难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共建补贴等方式减免学费;对网络薄弱地区,开发“离线课程数据包”,确保“无网也能学”;对老年群体、残障人士,开发“适老化、无障碍”学习工具,搭配社区志愿者一对一辅助教学。

  以路径灵活化

  激活“想学”的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学习的时空束缚、形式固化和评价单一,构建全时段、全场景、全人群适配的终身学习路径,其关键在学习成果的可积累与可转化、学习场景的全渗透与轻切入、学习支持的分众化与个性化。

  学习成果的可积累与可转化。高职院校可牵头建立区域“学分银行”,将农民工的短期技能培训、企业职工的线上课程学习、社区居民的兴趣体验活动等,按标准折算为学分存入个人账户。学分既能兑换职业资格证书,也能衔接学历教育,甚至作为企业招聘的参考依据。

  学习场景的全渗透与轻切入。高职院校需将学习场景拆解重组:线上开发“3—5分钟微课”,适配通勤、做饭、带娃等碎片化间隙;线下在社区菜市场旁、工厂车间附近、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布局“学习驿站”,配备简易实操工具,提供“随到随学”的线下指导。

  学习支持的分众化与个性化。不同群体的学习障碍差异显著:老年人可能因“不会用智能设备”却步,低学历者可能因“看不懂教材”退缩,职场人可能因“不知学什么”迷茫。高职院校需针对这些差异提供精准帮扶:为老年人开发“一键听课”的简化终端,为低学历者设计“图文+视频+实操”的阶梯课程,为职场人配备“职场学习顾问”。

  以场景生活化

  厚植“好学”的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以场景生活化为纽带,将学习场景嵌入社区烟火、产业肌理、乡村脉络,营造无边界、沉浸式、共生型学习环境,其关键在学习空间的日常渗透、学习活动的社交融合、学习支持的在地化供给。

  学习空间的日常渗透。高职院校需打破“校园围墙”,将学习点延伸至人们高频活动场所:社区菜市场旁设立“便民学习角”,工业园区食堂、宿舍区布局“车间微课堂”,乡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口小卖部打造“乡村学习驿站”。当学习场景与生活场景、生产场景、社交场景深度融合,全民好学便不再是刻意倡导的理念,而是水到渠成的文化生态。

  学习活动的社交融合。文化的内核是“群体认同”,高职院校需通过场景化活动让学习成为社交的“黏合剂”:在社区组织“邻里技能交换日”,鼓励居民用“教包饺子”换“学修水管”,让学习成为增进感情的纽带;在产业园区举办“师徒技能比武”,老技工带新徒弟比拼“焊接精度”“编程效率”,让学习成为技能提升的阶梯;在乡村开展“乡村振兴学习节”,优秀学习者获“乡村创客”称号,让学习成为获得尊重的途径。

  学习支持的在地化供给。高职院校的学习资源应与地方需求形成长效互动:针对社区老年人“怕学不会”的心理,组织“学生师徒结对”,形成“代际互学”的温暖场景;针对乡村农民工“学了用不上”的顾虑,高职教师扎根田间地头,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开设时令课程,学员可边学边实操,当天内容当天用;针对产业工人“没时间系统学”的痛点,开发“碎片化学习工具箱”,将学习内容制成口袋卡片、漫画手册,让工人随看随学。

  当资源普惠化让“能学”触手可及、路径灵活化让“想学”星火燎原、场景生活化让“好学”润物无声,高职院校就以“终身学习枢纽”的身份,完成了从“搭建体系”到“培育文化”的关键一跃。

  (作者谭焱良系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黄燕梅系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24年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三教统筹协同服务全民健身终身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