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

“银龄守护者”这样炼成

发布时间:2025-11-25 作者:通讯员 穆有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来,像我这样双手向上变曲。好,现在试着右脚向上用力。”在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实训室,学生正在模拟评估老人的身体机能。拄着拐杖上下楼梯,被轮椅推着遛弯,躺在床上被喂饭、翻身。学生们轮流扮演照护者和被照护者,既可以亲身体验老年人的感受,又能练习从课堂上学到的技能。

  “养老是一个朝阳行业,更是一个需要温度的行业。”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院长屠其雷说,“我们立足于崇德尚善、专业立身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能力、共情能力和深厚的尊老孝老职业情怀的养老服务人才。”

  为此,学院以养老为核心建立了以智慧健康养老管理、护理、健康管理等3个专业为主的专业集群,重点为社会培养富有大爱之心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场所,学院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仿照社区、居家、康养机构等多种真实场景,打造了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乐龄大学、失能失智照护等43间实训室。

  据了解,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29人,教师专业背景以医疗相关专业为主,研究领域包括临床护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养生保健、老年健康照护等,“双师”比例达95%以上。目前,学院已与北京市21家医院、30余家康养机构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做得不错,可到了社会机构中接触到真实的老人特别是一些失能失智的老人,会产生很大的落差感,心理上难以接受。很多学生在养老机构没干几天就跑了。”学院综合办主任许春明无奈地说。

  为了解决毕业生流失问题,从2020年开始,学院启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开设“校爱大讲堂”,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和专业培训机构人员给学生做心理建设,逐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同时,把在校学习两年半后派出实习的模式改为分阶段派出的模式。

  大一阶段,学生有一个为期12周的外派养老机构实习活动,学生在此期间主要接触一些活力老人,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了解到未来可能的服务群体、工作环境等,让他们有一个认知和接纳的过程。老年福祉学院副院长曹雅娟说:“这个阶段以服务活力老人为主。老人们更期待的是能与学生们交流和互动,对学生很亲切。而学生要做的是从一个被照顾的角色向照顾人的角色转变。”

  “马上要上老年心理活动这门课了,我总结了这段实习期间与老人们在交流上出现的问题,在后面上课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更好地提升工作技巧与自信。”刚刚完成12周派出实习的学生符峰说。

  大二阶段,学生有一个为期18周的外派康养机构实习活动。这个阶段,学生将接触一些失能失智老人,主要实践老年健康照护岗位。此时学生的心理波动巨大,会产生委屈、排斥、愤怒等负面情绪,急需外界帮助排解舒缓。

  “为解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创建‘三师’协同育人机制,专业导师负责理论教学与科研指导;实践导师由企业骨干担任,开展技能传帮带与前沿技术培训;德育导师团队由辅导员牵头,通过‘三全育人’机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职业认同感。学院建立了养老‘行业讲堂—双选会—导师考核’全流程管理,‘三师’联合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案例会诊’与成长档案追踪。”曹雅娟说,有了这两个阶段的缓冲,学生在心里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职业性质,到大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时,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了,这也实现了学生从生手到熟手到能手的转变,同时达到养老服务核心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5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