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花园不仅为校园增添美景,更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真实场域
据《北京日报》报道,今年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等联合推出“我是城市小园丁”主题实践活动,在北京10所中小学试点建设微花园。这些袖珍花园镶嵌在校园里,由学生们参与设计、建设和维护。把劳动的课堂搬到了鲜活的校园生活场景中,给学生提供了亲手培育花草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劳动体验。
劳动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劳动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见效。但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场地难寻、时间难凑”“一次性打卡拍照”“缺少专业力量支持”等问题。校园微花园建设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校园微花园建设有效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劳动实践拥有“固定阵地”。微花园占地面积不大,学校无须斥巨资专门建设,只需要对校园里的边角空间,如走廊转角、教学楼屋顶或废弃角落加以规划、改造,就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育人的最大效能。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浇水施肥,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除草养护。无须安排专门时间,就能开展劳动实践。可以说,这种劳动教育不再停留于教室里和书本上,而是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
例如,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微花园里,每一株植物旁都插着同学手绘的牌子,上面详细标注着植物的特性与养护要点;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微花园建设,融入了造园古法与传统文化,学生在叠石理水、栽种布局中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审美;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则建成大兴区首个植蔬共生校园微花园。这些微花园不仅为校园增添美景,更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真实场域。当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持续性、沉浸式的劳动体验,不再是浅尝辄止的“打卡式”活动,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
微花园建设作为劳动教育的创新载体,为推动劳动育人走向常态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校园微花园的育人作用。一方面,强化课程的开放生成,避免用“我说你做”的方式代替学生作出选择判断。在微花园的方寸之间,学生应经历“明确需求—计划设计—实践探索—反思改进”四个基本环节,直接面对劳动实践中的挑战,在真实场景、现实任务的驱动下,学会思考与决策。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员、团队协作等,自主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探究,将真切体会到劳动不是简单的出力流汗,而是蕴含着创造与智慧的持续投入。
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将微花园建设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从选种搭配到空间利用,从观察季节变化到把握植物生长规律,均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人文内涵。语文课记录植物生长日记,数学课测算种植面积与产量,科学课探究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当劳动成为连接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劳动的创造意义就实现了有机统一,学生对劳动与学习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此外,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等重大主题融入微花园的建设中。例如,结合节气文化开展种植活动,帮助学生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中感知自然节奏,在植物养护中关注生态保护议题等。通过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生命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帮助他们感知时代脉搏,形成对劳动的深层理解与价值认同。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世界、塑造品格。开展劳动教育不应只追求劳动的形式与结果,还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成长。立足校园实际挖掘身边资源,找准学生需求与兴趣的契合点,将劳动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是劳动教育焕发生命力的关键。当劳动回归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他们才能更好地成为“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6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