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数智精准赋能高校学生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26 作者:赵健 万姗姗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生社区作为高校育人主阵地与教育治理重要枢纽,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效。在数字中国战略纵深推进、教育新基建加速布局的时代语境下,以数智技术赋能学生社区建设,是破解高校治理效能瓶颈、服务碎片化等现实问题的关键突破口。通过构建智能服务生态、优化数智治理范式、创新社区互动机制,学生社区正从物理空间载体蜕变为数智赋能的教育生态场域,不断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构建智能服务体系,以数智技术重塑高校服务新生态。

  集成服务资源,打造全场景一站式服务中枢。通过建立统一数据中台,数智技术将教务、学工、后勤管理等服务功能集成至一体化平台,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的智能跃迁。这种集成通过数据要素的跨域流通打破行政边界,避免师生办事“多头跑、反复问、重复填”,形成了“需求—响应—评价”的服务闭环,提升了服务的整体效能。

  深挖数据价值,构建精准化服务供给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对师生显性数据进行综合汇总与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含公平性校验的用户画像标签体系与算法伦理报告制度。并基于显性数据搭建需求预测模型,匹配精准服务推送,进而助力传统的“经验驱动”服务模式升级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匹配。

  强化智能赋能,推动服务流程自动化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构高校服务场景的效率逻辑。数据要素与智能算法共同驱动服务效能革命,不仅节约人力成本,更构建起“预测式服务、预防性维护、预判式供给”的智慧化服务体系,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迭代数据治理范式,以数智技术催化治理科学全链条。

  搭建实时监测网络,构建动态治理信息基座。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感知—传输—分析”数据链,推动高校社区治理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治理”。在社区物理空间,环境监测、设备运行、人员流动等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分级传输到数据监测系统,自动启动空气净化、空调温控、照明调整等运行情况,从而有效降低能耗。

  构建分析模型体系,提升治理决策科学含量。面对海量治理数据,通过深度挖掘与科学分析才能释放出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通过建立包含安全指数、服务满意度、资源周转率等核心指标的“治理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转化为可视化数据看板,管理者得以实时掌握社区运行状态,实现治理效能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估。这种基于“数据—模型—决策”的治理路径,打破了传统“拍脑袋”决策的局限。

  完善智能预警机制,筑牢社区安全治理防线。在学生社区治理场景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是检验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基于数智技术构建的“监测—预警—处置”三级防控体系,通过物联网终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将治理重心前移至风险萌芽阶段,实现了风险防控向主动预判的范式转变,为平安校园建设构筑起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的防护体系。

  激活社区互动场景,以数智技术赋能智慧社区主理人。

  打造云端互动空间,拓展师生协同治理场域。数智技术重构了学生社区的时空边界,构建起“全时域、跨场景”的交流网络。高校的云端学术社区、在线交流等平台,支持师生以视频会议、在线研讨等形式随时随地交流互动;“社区议事厅”等平台,允许师生对食堂菜品、宿舍管理等事项提出建议,从而推动食堂增设地方特色窗口。这种线上互动场域的构建,使师生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当数字技术真正将话语权赋予师生时,学生社区逐渐从“管理单元”进化为“价值共创共同体”。

  优化智能匹配机制,提升师生互动质量效果。智能推荐系统通过分析师生行为数据,实现互动对象与内容的精准匹配。在技术实现层面,系统融合知识图谱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形成双轮驱动的匹配机制:基于学科本体构建的知识图谱可自动解析教学要素关联,实现教学需求与资源供给的智能适配。更为深入的应用是“兴趣图谱构建”,通过分析师生在论坛、社群中的发言内容,自动生成兴趣标签并推荐同频互动对象;通过“兴趣匹配”组建的学习小组,更精准地提升学业成绩。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互动治理实践形态。数智技术作为教育治理的“数字孪生引擎”,其价值不在于替代线下场景,而是通过“数字+实体”的融合模式拓展治理维度。通过线下主会场与线上虚拟空间同步、“沉浸式”实时参与,实现跨时空的学术思想共振。“社区治理创新大赛”则鼓励基于社区真实问题(如快递点拥堵)、运用数据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人流数据建模优化工作流程。

  数智赋能学生社区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育治理范式的深刻变革。面向未来,高校须进一步强化数据要素治理,坚持“技术向善、依法合规”原则,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的全流程安全体系;提升师生数字素养,通过“智能工具培训+数字伦理教育”培养治理共同体;深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在智慧教学、科研协同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探索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场、数字文明形态的试验田,为构建“技术赋能有温度、数据驱动有精度、师生共治有深度”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提供范式引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6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