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现代传译者
摘 要:2002年始,黄荣华开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形成了以“人的发现”(“中国人”、“外国人”)和“文化的发现”(“中华古诗文阅读”、“中华根文化”)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他主创的《阅读中国人 书写中国人》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主体部分即他构建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媒体多角度报道了黄荣华致力于优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事迹。
【创新缘由】
进入1990年代后,中国基础教育工具理性膨胀,应试主义的压迫、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致使学生感情苍白、信仰模糊。尤其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同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反传统的“传统”——“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的控制,加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当今多数学生一味仰慕西方文化而鄙弃民族文化,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判断力和文化选择力。而原有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又都难以有效地应对。为解决问题,通过研究,形成了“培育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于漪老师语)的课程理念,确立了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语文课改方向。
【实施过程】
1.从《穿行在汉字中》到《中国人》 2002年,黄荣华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实验班主讲“汉字单元文化”课程。2003年始,探索将人文实验班的部分课程推广到全校层面,率先推广“汉字单元文化”。该课程讲义《穿行在汉字中》于2008年9月作为校本教材正式出版。2006年始,在黄荣华的主持下,语文组编写校本教材《中国人》,于2010年9月完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出版。 2.从《论语》教学到《中华古诗文阅读》 2004年始,黄荣华将《论语》教学引入人文实验班。2005年始,《论语》与《古文观止》进入全校语文课堂。2008学年语文组开始执行“《论语》+《古文观止》+‘古诗词晨读’”的“中华古诗文”教学计划。2010年始,在此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于2013年完成,2015年出版。 3.《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15种) 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2010—2012年,黄荣华组织编写了《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15种),于2013年出版。。 4.从“中国人”到“外国人” 编写“中国人”课程的同时,黄荣华主持开发了“外国人”课程,其主体成果之一“中华文化”之《域外传播》于2016年出版。 5.“人文与经典”课程建设 学校自2010学年起实施新课程。黄荣华主持了“人文与经典”板块的课程设计。该课程的框架如下: 人与文化的发现(“中国人”必修与选修、“外国人”选修、“中华古诗文阅读”必修)→美的历程(“东方艺术巡礼”必修与选修、“西方艺术巡礼”选修)→思想高地(“中国哲学”选修、“外国当代哲学”选修、“西方近代民主理论”选修)→幸福生活(“伦理与生活”选修、“心理与生活”必修)
【效果亮点】
这一课程以认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精神发现历程、认识“人”自身的精神与文化发现史为核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思想及价值谱系,改变了当下语文教育严重缺失“识自”→“识美”→“识智”→“识生”教育的局面;在中西、美丑等对照中,逐层掀开学生心灵的“蒙蔽”,点亮学生心灵的智慧之灯:发现、认同、欣赏“中国人”及本民族的伟大文化,成长为一个“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这一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和生命价值追求:“中国人”课程多年获得“受学生欢迎课程奖”;每届都有优秀同学带着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望到海外深造,有的还直接选择海外大学的“汉学”专业;2005届的张伟琪同学在2010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代表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代表一起朗诵《论语》、《古兰经》和《圣经》,用人类古代智慧启示同学参与人类社会建设;2008届的万雅婷同学2012年获美利坚大学跨文化交际突出贡献奖——“学生成就奖”,成为该校该奖设立以来唯一一名获奖的中国学生;2014届的杜柯言、张鹤竹等同学,于2012年暑假自发组织前往西藏等地的薄弱学校支教,带去了“《论语》研读”等具有学校语文教育特色的课程;2017届同学的《诗经》等专项研究成果集《兴于诗》广受好评。 同时,产生了辐射效能:《中国人》已成了许多学校共享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已成为“网红”教材;“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和《穿行在汉字中》在2017年上海书展再版亮相;黄荣华应中国教育学会之邀,在2015年年会上做主旨报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方式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特征》; 2016—2017黄荣华应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之邀,主持编写山西等省即将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教程》;2017年2月始黄荣华入住“澎湃问吧”,回答网友“为什么要坚持高标准古诗文教学”等问题。该问吧一直是“澎湃问吧”的热门问吧。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