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创新与实践 :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摘 要: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呼应国家“确保所有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的美好愿景,立足班级,开发、实施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助推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历经18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一“让每个学生人生出彩的师者创新与实践”,构建了“教师即课程、家长即课程、学生即课程”的实践范式。成果完成人吴海丽老师因其教育改革创新实绩,在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上,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好教师”。
【创新缘由】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短校际差距是关键,提升班级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作为核心要素的课程,在班级实施终端层面,课程供给与成长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还很不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还不强,“千人一面,万人一策”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如何与时俱进,更好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如何“提高实然课程适应性,实现国家课程育人效应最大化”?18年来,我们通过创造性劳动,优化影响班级学生成长的各要素,优选教育教学内容,改进实施方式,建设“小学班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班级每个学生的需要,增强国家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班级教师的课程管理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过程】
18年来,着力教学优化,初步构建了以专题性文化课程为统领的内容体系;探求班本课程编制策略,坚持“读本(学本)+活动”双轮驱动;探索专题课程的教学路径,建设“文化课堂、审美课堂、社会课堂、读书课堂”;坚持“教学、研究、改进一体化”,深化研究和应用。 1.参透“为了谁” 明晰了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理念——蒙以养正。 旨在更好地增强统一课程的适应性,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创造性二度开发和系统建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一堂堂课、一项项课程、一次次活动,实现班级教育效益最大化。 2.明晰“依靠谁” 建立起一套新型班级课程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建立了从“教师主导”到“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教师即课程”,突出专业性;“家长即课程”,凸显协同性;“学生即课程”,强化自主性,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参与班级课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3.回答“怎么办” 班本德育课程培根塑魂。通过“教材挖掘、活动强化、实践伴随、教学渗透、常规教育”等途径,实施班级公民教育,凸显“培育家国情怀的现代国民教育,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的公民知识和价值观教育,为参与社会事务奠基的公共生活基本技能教育”。构筑合乎人性的心理文化环境;引导儿童在角色担当中塑造自身;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价值观渗透,实施启发人性的教育,帮助儿童走向“合格公民、幸福个体、有用人才”。 班本文科课程启智生美。建立班本语言发展指导课程和整体系统的班级阅读课程“儿童读书课”,坚持“观察、阅读、表达一体化”,阅读、写作、“发表”三线并进。 家长服务课程广闻博见。创设班级故事爸爸(妈妈)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家长参与建设班级阅读课程;引导家长利用专业优势,建设专项课程,丰富班级课程内涵。 学生实践课程冶情养能。开设班级“儿童讲坛”,设置“研学游历”课程,强化儿童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效果亮点】
1.学生发展好,教师成长优 课题组实验班学生直接获益。2011-2017年,南通师范二附小2011级1800余名学生和家长共享班本课程。在班本课程理念指引下,各班创新实践,学生呈现出“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健康发展”的特点,毕业前夕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素质展示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处于生长状态,班级教育教学更具品质,更多班级走向优秀,更多学生学有优教。一线教师积极作为,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诠释了“教书育人”的新担当。 2.完善课程框架,丰富课程样态 改革创新项目负责人吴海丽老师创建了“我们的巴学园”特色班级,学生整体素养显著提升,教学成果汇编印行,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著名作家赵丽宏充分肯定。受其带动,建设班本课程,逐渐转化为各科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新方向。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师生家长共同创生课程经验的生命过程,在文化创造维度丰富了情境课程的内涵,学校课程实践有了新落脚点,完善了课程体系,丰富了课程样态。 3.启迪实践智慧,助力中国教育 课题组老师通过上示范课、讲座等途径,在新疆克拉玛依情境教育培训班、全国优秀班集体建设大会等活动中,向校内外同仁推介班本课程建设经验,启迪了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随着《思想理论教育》《中国德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研究》《师道》《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教师报》等教育媒体刊发“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相关论文、案例,以及《名班主任的带班智慧》等专著收录,该成果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扩大。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回应国家“鼓励基层创新”的顶层设计,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在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有特点的教师、有特长的学生等多个维度,创生了立足班级的师者创新与实践形态,为地方教育的特色发展添砖加瓦,为教育之乡的内涵扩充补目,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积极作贡献。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