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体育课”助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合作性的活动,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体育课”就是在心理课上植入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心理课和体育课的有机结合。
【创新缘由】
我国在校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缺陷,再加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影响,导致了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如怯懦、自卑、自负等等,他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和胜利的掌声,以致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情况目前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更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组织形式,改变心理课程实施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体育课动态、竞争、合作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与之融合,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效率的更有效途径。
【实施过程】
“心理体育课”的实施以活动游戏等为载体,实施过程既有个人动作技能的掌握,又强调团体合作和心理素养的锤炼,让学生在掌握简单动作技能同时,提升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心理体育课”在课堂结构上增加了10分钟的感受分享时间,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我爱我班”一课为例,本节课包含无敌风火轮、潮起潮落、传授带、心有千千结等活动。首先简要 介绍拓展规则,接着以全班学生大喊校训“追求卓越 报效祖国”开始,学生士气得以鼓舞。如,无敌风火轮中,学生需用胶带将报纸连接成轮子形状,然后从其中走过,每组学生只有彼此配合、前后一致才能完成任务,最快的小组只用7分钟就抵达目的地;潮起潮落,大家推选一位同学,以举手传递的方式将其从队首传到队尾(确保每个环节安全有保证),需要同学们齐心协力、相互信任。最后,该同学和大家分享感受。这些活动均为全班参与,让学生在团队的力量中找到归属感、安全感,提升毅力和责任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014年,我们在新高一开设心理体育课,半年后与未开课的高二进行了一次对比性心理检测,我们运用了《SCL-90》心理健康程度量表,部分情况如下:总分人数比较:症状总分大于160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高二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53%;高一级部有问题学生只占被调查总人数118人的22.03%。 各因子分数比较可以发现,高二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等方面均高于高一年级,高一学生只是在抑郁、偏执两个方面得分高于高二学生。虽然高一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入学适应问题,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心体课,整体身心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印证了开展心理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效果亮点】
心理体育课的开设,改变了学生在心理课堂上被动接受的、主动性不足的缺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心理课上植入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课堂动静结合、竞争与合作并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此,心理课的实施效果和课程目标达成度成几何级的提高,极大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没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恒心以及强大的心理自我疏导能力,是不可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的。从2014届到2017届高三,心理组老师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力度,个别辅导人数每届高三都达到400人次以上;同时,心理组体育组老师联合给各个班级送课,把“心理体育课”送到学生身边,保证了学生始终以健康的体魄和达观的心态备考,这对我校高三毕业生连续保持一本达线率90%以上做出了特殊贡献,受到学校表彰和学生欢迎。另外,心理体育课在学习方法、学校效率、思辨性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上也有着独特的效果,例证就是我校2014到2017年自主招生通过人数均位列全国百强中学榜前列,均为青岛市第一名。在各大高校纷纷提高自招门槛,全国诸多人数过万的“航母级”中学参与竞争的情况下,我校排名不降反升,脱颖而出,反映出的是我校学生优异的思维特质和创新潜质。这是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开设心理体育课,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优质平台,打造高素质教育与高质量教学实现双赢的成功案例。 我校通过长期探索,打破心理课的一贯授课模式,将其改造为“心理体育课”,有效达成了课程目标。在争创全国一流名校的征途中,我校现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置于战略发展地位,其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创新该课程实施途径,为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奠基。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