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野下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摘 要:在全民终身学习视野下,基于残障人士终身学习和特殊学生多样化需求,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了历时15年三个行动研究阶段的终身特殊教育实践。长宁区建设了实体性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创建了区域医教多学科的资源平台,开发了区域校外终身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了区域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构建了0~3岁直至老年的残疾人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并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是基于多学科综合服务的系统工作,需要消除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是一个向理想状态不断前进的过程。
【创新缘由】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教育2030行动纲领》,提出“确保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从整体情况上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措施至今为止还是只闻其音,未见其详。特殊人群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对此,方俊明解读为“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全民终身学习背景下,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了历时15年的终身特殊教育行动研究。
【实施过程】
基于残障人士的需求,上海市长宁区以行动研究为取向,将终身教育理念转化为特殊教育实践,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叙事法和经验总结法,开展了历时15年的三轮终身特殊教育服务的改革行动。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2001年-2007年):以职业教育延伸为主题,加强智障青年的就业支持探索。 针对已经具备职业能力的智障学生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生活的困难,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延伸职业教育,委派教师进行职后跟踪指导,开发了智障初职学生职后指导课程。这一阶段的探索奠定了后续职业转衔服务研究的雏形,以及区域转衔服务机制建设的基因。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2007年-2011年):以社教结合联动为主题,加强残障人士的社区支持探索。 职后跟踪指导促进了智障青年的就业。然而,由于学校之后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不足,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退化趋势。2007年,响应全纳教育的发展,长宁初职校拓展了学校功能,附设残疾人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职业教育延伸的基础上,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拓展到学校、社区合作联动,形成了社区智障人士终身教育课程结构,为社区成年智障人士提供支持。这一阶段的探索形成了特教学校为成年残障人士服务的理念与做法,形成了跨部门横向介入的研究路径,奠定了第三阶段持续研究的基础。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2011年-2016年):以区域顶层设计为主题,加强残障人群的终身支持探索。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同时,也面临着特殊教育质量较低,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各阶段教育服务机构未能针对学生需求建立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长宁区建设了实体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创建医教多学科资源平台,开发菜单式社区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构建了0~3岁直至老年的残疾人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这一阶段完成了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整体构架。
【效果亮点】
一、从6个月到92岁,医教结合服务15762场次、59048人次 中心服务了包括资优生在内的各类特殊学生,其中接受服务者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92岁。近7年为学生及家长、教师、校园长提供医教结合服务15762场次,受益59048人次。合作实现了智障人士高等融合教育的整体性突破,支持四届72位智障人士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大学,目前两届34名已毕业。举办了29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展示活动,涌现一批广为人知的特殊青少年。 二、开展国际会议交流50余次,实践成果享誉海内外 开展50多次国际会议交流。4篇外文学术论文在国外会议上交流。近9年区级以上立项课题44项(省部级3项),论文获奖785项。2008年获全国论文一等奖54项。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12年撰写田野日志209.6万字。出版了48本专著及教材,产出了231项教学成果,被全国同行争相领阅。教师先后在全国政协、国务院参事室的座谈会上做专题发言,《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央视进行了人物报道,12人次获市级以上荣誉。 三、被誉为“专业的标杆、服务的典范”,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 方俊明认为,“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为我们实现特殊人群的终身教育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被誉为“专业的标杆、服务的典范”。开发的专业资源分享达20000多人次,并被139家国内外大学图书馆收藏。《国际特殊教育新进展》成为国外专家发表英语论文的国际平台。近7年纸质媒体报道262篇。《中国教育年鉴》双彩页、《文汇报》2次整版、《现代特殊教育》每年20页以上报道。 四、实体指导中心建设的经验受到国务委员和教育部长的肯定 全国政协《关于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政全厅发【2012】92号)的政策建议部分提到“条件成熟的地区可组建实体性质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刘延东、袁贵仁作了批示。北京海淀、温州鹿城区先后成立了独立法人性质的指导中心。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