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学校“三权”自主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探索
摘 要:武侯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根据依法治校、简政放权原则,下放“三权”给学校,即财权、人事权、自主管理权,通过学校探索实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校经费测算和拨付由“按教师编制、办公经费等多头测算拨付”向“按生包干测算和打包拨付”转变;二是教职工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是工资发放由“普惠性绩效工资”向“优质优酬岗位工资”转变。最终形成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教师按岗聘用取酬、办学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创新缘由】
一是“全能管理”制约学校发展活力。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发展能力不够、活力不足。 二是绩效工资制度难以发挥激励作用。现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总量多年未变,且工资主要与职称挂钩,不能真实反映教师实际贡献,“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奖励功能体现不充分,分配激励机制失灵。 三是新建校教师缺编导致上学面临新难题。国家编制紧缩,编制部门无法为新建学校划拨编制,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乏教师编制,“上学难”重新成为难题。 教育改革动力的外部传导与需求内生叠加,促使武侯区委区政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强化解放学校活力的制度供给,连续出台“两自一包”办学自主权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
【实施过程】
“两自一包”教育综合改革在学校落地生根三年,学校始终围绕“三个转变”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优化学校内部管理,逐步形成依法民主管理、教师按岗聘用取酬、办学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一是实行管理自主,建立共同治理体系。学校通过建立校长负责制下的“五会”共同议事机制,有效落实分权治理、民主监督职责,从而达到共同治理;“项目管理”在学校全面推行,教师工作积极性大爆发,各项工作都有人主动申请,学校没有“懒散拖”现象,只有争先恐后。仅2017年,学校共计发布项目76个,参与人次703人次,累计投入项目工作经费约65万元。 二是实行教师自聘,建立起岗位激励机制。学校通过自主招聘、按岗聘任、合同管理形成了“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校长办公会依据学校章程确定各学部、各中心的岗位及相应薪酬总量,各学部、各中心根据岗位设置聘用老师。教师管理实行“长短合同制”和“严格退出制”。对于工作态度好、教学业绩优、家长和学生口碑好的教师,签订3—5年合同;对于爱岗敬业但教学效果暂时欠佳的教师,实行一年一聘;对于达不到学校续聘要求的教师,实行“严格退出制”。教师自聘既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是实行经费包干,建立了优劳优酬的工资发放机制。实行经费年度包干,学校内部实行细化到每个中心(部门)、每个岗位的全员预算制度,充分保障学校教职员工对经费的知情权和支配权,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学校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按岗取酬、薪随岗变的分配原则,在法律框架下,自主订立工资分配方案,着重体现劳动态度和工作能力,真正形成了多劳多得、绩优酬高的薪酬机制。学校对经费使用情况做到一月一公示、一季一汇报,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一年一审计。
【效果亮点】
一是学业水平进步明显。川大附中西区学校是微机派位学校,学生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63%)和片区内失地农民子女为主。学生进校后进步明显,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全区“初中各年级生源性目标任务达成度”考核中,三个年级达成度均居全区公办学校第一。 二是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校已累计开设分类课程88门,有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2017年,川大附中西区学校学生465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20次,其中省级比赛5次,获一等奖47人次,二等奖70人次,三等奖65人次;市级比赛6次,获一等奖58人次,二等奖28人次,三等奖32人次;区级比赛9次,获一等奖83人次,二等奖56人次,三等奖60人次。 三是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成果。我校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比赛,仅2016年和2017年:获省级三等奖5项;市级获奖43项,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4项;区级获奖46项,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4项;教师论文获奖61人次,其中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5人次,三等奖34人次。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多次到校调研,并批示“希望武侯区进一步扩展试点范围,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在全省探索和推广提供经验借鉴”! 中国教科院《科研与决策》2017年第3期以“让学校的办学活力自由迸发”为题,对武侯区“两自一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做了详细刊载。武侯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局长陈兵和川大附中西区学校校长胡平于2017年7月赴北京,在中国教科院举办的实验区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发言,介绍“两自一包”教育综合改革。 武侯区“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荣获第五届地方制度创新奖最高荣誉;入选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三周年典型案例;被评为2016年影响成都教育十件大事。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