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索
摘 要:1985-2015年,本人连续30年担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2015年至今,担任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30多年来,我们团队认真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潜心开展新时期“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的办学业绩。 近两年来,本人主持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当代生活场景下的“教学做合一”新探索》,对行知小学30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新反思”,在集团所属学校推动了若干子项目的“新实验”,取得了新的成效。 实践证明,持续开展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当代实践探索,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对于培养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缘由】
1. 理论的指引。“教学做合一”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规律,不仅在当年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办学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和当下提倡亲身体验,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完全契合。 2. 现实的驱使。现行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和学相分离,教学和生活相分离的倾向,习得经验难以落实,深度思维无法实现,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而且大有从学校向家庭,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亟待改革。 3. 实践的启示。我们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便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分享给城市学生和境外学生。良好的反响,又促进了实践的深化。 4. 使命的召唤。让乡村儿童享受精彩教育,让行知精神得到精彩弘扬,强烈的使命让我们乐此不疲。
【实施过程】
1. 起步——1985年,江苏省第一所行知小学命名。我们开始发掘农村生活场景的教学意义,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把课外引进课内来,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去”,引导学生开办气象站,经营小农场,走进田野,拥抱自然,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注重“生活体验”的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2. 起色——1994年,江苏省第一个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正式挂牌。我们采取学会联合的策略,建设莲花园、茶园、果园、菜园,种植小树林,整合基地周边资源,推动实施了以“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为特色课程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城市中小学生的青睐。 3. 突破——2007年,国家汉办将行知小学、行知基地确定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我们的教学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师生,纷纷来此开展“文化浸濡”活动。中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这里交汇、融合,行知的孩子有机会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同学习。 4. 升华——2015年,组建行知教育集团,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当代生活场景下的“教学做合一”新探索》,形成了由小学向初中和学前两头延伸,校内与校外双向互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并驾齐驱,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相得益彰,国内实践和国外探索取长补短的良好局面。
【效果亮点】
1.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使三大群体最受益:累计有3000多名农家子弟享受了注重“生活体验”的优质教育;有近40万城市学生来这里开展了终身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100多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境外师生在这里开展了流连忘返的“文化浸濡”活动。 2.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创设了有利于贯彻“教学做合一”原则的迷人的学校生活场景。建设行知广场,营造果园、茶园、荷园、菜园,扩大城乡之间、中外之间师生交流,承办亚青会、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在“行知文化”、“生态文化”、“交往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等生活场景的营造上,形成了卓越的品质和鲜明的特色。 3.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了有利于落实“教学做合一”原则的和谐的教学关系。在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教学关系上,我们学会了把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当成可爱的花苞加以接纳、呵护、欣赏,实践并提炼了“学会赏识”的策略。我们总结出尊重、相信、理解、激励、包容、提醒6条原则以及“12个学会”,努力做到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学生当成互敬互爱的小朋友,即知即传的小先生,自动自立的小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初步建构了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的“行知课堂”教学形态。围绕“场景”、“关系”、“角色”、“事件”、“工具”、“经验”、“思维”、“反馈”、“证据”9个要素,从教学分离,到教学合一,再到教学做合一,进而到让教学做合一“可见”,对教学规律的探索逐渐深入。 5.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建设了一支致力于“教学做合一”新探索的良师队伍。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动笔,立足做良师,力争做名师,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在成长。这支队伍是南京师德先进群体,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了全国银杏奖获得者、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