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摘 要:沈阳化工大学决定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先进的目标导向(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的“113”人才培养新体系。 “113”中的第一个“1”:即1个目标导向(OBE)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学习成果。破解培养目标的供需脱离问题。第二个“1”: 即1种基于工程教育的CDIO 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全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破解培养环境的供需脱离问题。“3”即“3化”育人机制,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
【创新缘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离的问题。专业只管老师,不管学生。专业只想着老师上什么课、如何上好课,很少过问过学生从哪来,到哪里去。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老师上完课以后就走了,学生的名字老师都不知道,甚至老师的名字学生也不知道。老师只管上好自己的课,不管学生成长。学校只管培养,不管使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能否适应企业的需要,能否做好相应的工作,很少过问。 通过建设“113”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以导师为榜样、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的工程人才培养环境,从根本上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离的难题。
【实施过程】
2016年,学校投入1000万元经费在11个试点专业实施“113”人才培养体系改革;2017年,又增加了29个专业,实现了理工类专业的全覆盖。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深化体制机制的系统化建设、教学技术的科学标准化建设、学生学习的一体化建设、教师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各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支持学生参加专业赛事,培养个性化技能。 设立200万专项研究经费,用于支持“113”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研究;建设100门符合“113”人才培养标准的课程;形成100项支撑“113”人才培养的先进教学技术;培养100名胜任“113”人才培养的骨干教师。 组织召开供给侧改革暨“113”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等方面研究“113”人才培养的学术体系、教育教学设计体系、三化育人实战体系等。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机制,落实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转专业等一系列激发学生主体活力的改革方案。 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具有全链条工业化的实训场景、全真实工业级的设备装置、全协同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功能的在校生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预就业基地、企业继续教育基地。以辽宁石油化工产业校企联盟为依托,与18家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健全“产销对接”的校企合作,助力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的“三化”育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供给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无缝对接。
【效果亮点】
“113”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效果已经开始凸显。通过“三化”育人达成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德育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逐渐养成。通过利用家庭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养成,如主人翁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团结互助、体谅忍让精神,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爱国爱校情感不断深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利用家庭文化开展的各类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过程中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在老师悉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支持、配合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专业以家庭为单位在大一学生开始一级项目教学,使学生对职业和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加深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工程经验、动手、创新能力,锻炼了协调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一级项目的实施,许多同学在一年级就在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佳绩。 个性化指导的实施,每位家长根据自己带的学生的意愿爱好为其选择导师。导师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从思想、心理、生活、学业、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全程指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0%到现在的100%覆盖,不仅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学生在工程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工程意识,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1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正在牵头打造全国“113”人才培养联盟。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