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产教融合探索“政产学研用”办学新模式
摘 要: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大战略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服务国家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坚持走开放办学道路,促进教育与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把精彩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大胆探索行业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了合作开放办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研反哺教学、办学资源拓展等机制,丰富了农林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产生了典型示范效应。
【创新缘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宋维明校长立足北林大办学实际,认真思考高校在政、产、学、研、用各要素间的角色定位与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实践“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推进学校办学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建设有机融合,形成校内科研与教学互促、校外学校与社会互通的“双循环双转化”体系,以解决林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行业需求脱节、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顺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战略要求。
【实施过程】
深化对“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认识。学校在传统“产学研”结合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实践经验,拓展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创造性推动农林高校办学模式变革,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合作模式,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做到既“顶天”又“立地”。在这一模式下,北京林业大学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监管作用,以国家战略和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整合政府、行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用户等优质创新要素,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协同创新效应。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先后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等38个单位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包括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工程(技术、实验室)中心等在内的多种创新联合体。以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以立足鄢陵涵盖中原地区的“协同创新中心”和立足贵州辐射西南片区的“生态环境研究院”为主轴,持续推进与全国多个中心区域的战略合作,构建“一核双轴多中心”协同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逐步完善“双循环双转化”体制机制。通过办学模式创新,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于学校办学全过程,探索校内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循环;构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模式的外循环。将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形成的内部循环成果,转化为服务于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的智力供给;将社会服务中获取的资源、信息、技术和成果,转化为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效资源。
【效果亮点】
强化了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机制。“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拓展了师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教师教学源于实践、学生学习投身实践、办学成果在应用中实践、培养成效在实践中体现”的育人模式,彰显了“把优秀论文写遍祖国大地,将办学成果用到实践中”的特色。实现了开门办学及与地方、产业的实质性合作,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将人才培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健全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缩小了学校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创新了办学体制机制。 构建了多样化合作模式,推动高校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有效协同。学校探索实践的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中心等新模式,被誉为校地协同创新的“鄢陵模式”,获评“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推荐案例”。学校牵头组建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成国家级科技项目50余项,取得一批影响行业发展的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协同十余省市行业部门、数十个苗圃科研基地、上百家骨干企业,共同治理我国北方城市杨柳飞絮生态问题。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协同”三结合的创新孵化平台,有力支持了“双创”事业发展。 拓展了办学资源,以点带面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通过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学校签署合作合同经费近5000万元,同时拓展了包括2万余亩林地、近2000亩苗圃科研用地、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和5400平方米科研用房在内的各类办学资源,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学生就业等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巩固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增强服务功能和彰显社会责任的综合效应。特别是锻炼和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促进学科与行业相适应,实现协同共赢。 此外,学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成绩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河南省委及省政协等主要负责人的高度评价。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