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创新模式培养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
摘 要:为解决高校普遍存在单一学科人才培养与行业多学科交叉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共性矛盾,重庆大学提出“需求导向、开放实践”人才培养理念,以汽车领域人才培养为抓手,由国家级“2011计划”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创新性提出“3+1”(本科生)和“3+1+2”(研究生)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校企、国际、校地和知能的“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组织、条件、制度“三落实”保障措施。通过多年探索与改革,在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树立样板,得到高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创新缘由】
汽车产业是重庆市支柱产业,占全市GDP约30%,对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是一个覆盖材料、零部件、整车、检测、服务的大产业,其汽车结构复杂,涉及机械、动力、材料、控制、设计等众多学科,需全球协同开发。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有着非常急迫的需求。然而,国内汽车领域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学科单一、专业分散、教材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工程素养与实践能力薄弱、国际化视野差等共性问题,与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间严重脱节。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重庆大学提出“1模式-5协同-3落实”的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实践取得典型成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示范作用。
【实施过程】
一、探索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提出“3+1”(本科生)和“3+1+2”(研究生)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本/硕学制贯通。 二、创新“五协同”培养机制 1)校内协同,多学科交叉 以车辆工程为主线,融入材料、电气、自动化等学科,实现学科交叉;从车辆和13个相关学院跨专业招生,实现生源交叉;制定“车辆+相关学科”的7大类78门交叉课程。 2)校企协同,提升工程能力 聘请30多位车企专家作为兼职导师,与长安汽车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20余个,学生到企业完成3~12个月实习研究,毕业课题来自工程实际,校企双导师协同指导。 3)国际协同,拓展国际视野 聘请福特汽车资深专家和海归博士后,编写系列汽车专业教材12本,已出版4本。每年邀请国际汽车专家开设10个8学时前沿讲座课、组织60名学生分赴美国和欧洲开展暑期海外汽车夏令营活动、派出10余名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一年。 4)校地协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在重庆市教委、科委、经信委支持下,面向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地和校校间教学与实验资源共享,与重庆理工和重庆邮电两所地方高校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5)知能协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举办未来汽车创新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和全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健全“三落实”保障措施 1)成立汽车领域跨学科学位分委会,负责培养方案审定、授位等事宜;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负责教学、实习、国际化等事务,组织管理落实。 2)在课程、教学、实习、师资、交流等方面,学校将经费纳入预算,给予支持,办学条件落实。 3)健全“汽车领域教学质量及成果提升管理办法”、“汽车领域校外导师遴选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度落实。
【效果亮点】
1、就业质量高:各届毕业生取得初次就业率100%的好成绩,累计在重庆汽车行业就业本科生700余名、硕士200余名、博士10余名。长安汽车对学生评价为:上岗快,业绩考核得A档的比社会公招毕业生高15%,离职率低于公招,培训费每人节约近4万元。 2、创新创业优: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每年都获得好成绩;2017年,学生“嗅味可参”项目获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得分第一;学生组队参加法雷奥全球精英挑战赛、广汽丰田全国汽车精英挑战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3、国际视野宽:学生出国学习可与外方团队直接交流,约1个月可进入外方合作导师课题研究;进入合资企业、中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在国际合作研发项目中快速成为技术骨干,多位学生毕业后直接出国攻读博士学位。 4、综合竞争力强:在招聘程序最严苛的一汽大众6轮过关斩将中,毕业生赢得多数就职岗位。上海纳铁福等多家企业数次来访,引入协同跨专业人才到该企业进行定点培养,希望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该公司工作。面对激烈的跨行业竞争,毕业生在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也获得职位。 5、社会影响广:重庆大学按照“需求导向、开放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3+1”和“3+1+2”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其中教育部简报、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等相关媒体对其分别进行报道,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大连理工、北京理工、华南理工等10余所高校来校专题调研;本人才培养模式也多次在全国研究生院长联席会、全国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全国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会等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广;本项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也成功地申报并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也荣获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13年和2015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