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俱乐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 要:2005年合肥学院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体育课俱乐部制改革,重点将传统的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使大学体育不仅育体而且育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通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原本制约高校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解决,学校体育教育观念也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校园体育得到快速发展。
【创新缘由】
传统的大学体育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来,体育竞赛、活动成为少数“体育精英”们的专利,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远未实现。同时,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学校内部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社团工作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负责学校体育教学的部门资源匮乏,另一方面负责学校团学工作的部门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实施过程】
2005年,学校启动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研制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2006年在黄山路校区试点,一学期后在全校实施。经过十余年发展,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由开始的14个发展到22个。成立了学生体育俱乐部联盟,制定了《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章程》,开设了包括训练、竞赛、活动、讲座等俱乐部课程,并将其融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准初级会员为基础、中级会员为中坚、高级会员为引领的俱乐部会员“金字塔”结构。2015年,学校对原有的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进一步升级改造,使之更有利于俱乐部管理和推广,新系统功能涵盖范围更加全面,包括教务管理、会员管理、网上评教、在线考试、财务管理、问卷调差等等。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为学校体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2005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共获金牌121枚、银牌78枚、铜牌74枚。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大学生体协击剑分会指定为华东地区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和中国大学生体协击剑分会安徽省秘书处。2016年,我校成为安徽省唯一进入全国高校体育竞赛前100强高校。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到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安徽省教育厅、体育局以及兄弟高校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先后获得合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三百所高校就体育俱乐部改革来院进行考察与交流。
【效果亮点】
1、体制创新: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界限,通过成立由教学部门、学生处、团委、院学生会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合二为一,形成新的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充分发挥俱乐部作为学校教学组织与学生社团组织的双重优势,整合教师、学生以及场地器材、政策经费等资源,对各类体育训练、竞赛等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 2、机制创新:分级管理,确立了俱乐部准、初、中、高级会员的分层原则以及“抓中间带两头”的俱乐部工作重点和发展战略,实现了“大学体育四年不断线”。在满足教育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学时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中、高级会员组织辅导初级会员和招募会员志愿者等途径解决师资及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进而使大学体育课程活动得以延伸至四年全过程。同时,通过大量的俱乐部联赛、表演和训练课程,提高了学院整体体育运动水平,为学院体育代表队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3、课程组织形式创新:以教师为主,辅以聘请学生助理教练、外聘高水平教练,大量开设晨练、晚练等俱乐部课程,每天为学生提供练习和接受训练、辅导的机会。学生由原来的每周一次体育课变为每周不低于三次的俱乐部各类课程。 4、管理及评价手段创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权利下放,让学生自主管理俱乐部,使俱乐部活动更加贴近学生、满足他们需求。通过俱乐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的对接,突破管理瓶颈,实现了对全院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俱乐部活动过程的有效监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将中、高级会员互评纳入学生学习评价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