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大别山道路”升级版
摘 要: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总结凝练出“大别山道路”的经验,被社会认可,也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遵循。最近几年,学校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坚持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融合、科技推广与精准扶贫融合,形成了综合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共建模式,建立集教学、科研、推广、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延伸教学课堂,实现育人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成功地探索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和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也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精准扶贫,有效实现“大别山道路”的升级版。
【创新缘由】
农业高校承载着育人兴邦,救济农村的重要使命。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随着形势发展,出现专业不全、分工不细、人员老化、知识陈旧等短板,导致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严重脱节、经营主体专业化生产与“全科式”服务矛盾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聚焦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大学农业推广的优势,包括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团队作战的优势,研发与推广有机结合的优势,人才集中的优势,先进技术装备与人才、信息高度融合的优势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能力,构建农科教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服务社会的新型模式。
【实施过程】
学校采用“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地共建模式,在安徽省建立了8个标准化的、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在农业特色产业主产区,与相关县市区共建了11个特色产业试验站,成为建立新型大学农业推广体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是建设好新型大学推广体系的关键环节。“一站”包括一幢综合大楼,以及教室、远程培训终端、会议室、产业研发中心等,并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能够进行农业的常规检测分析。“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制度保障。依托建立在全省不同区域的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试验站,以县为单元,按照“四体融合”的原则,与18个县、市、区联合组建了76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组建了26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推广队伍,吸纳了36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直接整合到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团队之中,与学校的研发人员联合组建了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是校县合作的联合办事机构。学校依托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主动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以学校对口帮扶大畈村为例,支持高山有机香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4户,有机稻亩产量由2014年的300斤提高到2016年的600余斤,实现亩产翻番,户均年增收3000元。筹资组织7户贫困户试种高山茭白45亩,从种苗引进、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茭白销售全程给予帮扶,亩产2000余斤,户均增收13000元。同时,学校坚持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地校企联合,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推动实践育人,要求各学院按照专业特点,以综合试验站、高新农业园为实践基地,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开展不少于一周的实践教学,既实现了在农业生产一线锻造专业本领,又实现了在社会服务中提升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责任。
【效果亮点】
一是探索形成了 “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共建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创业孵化功能的统一。 二是探索形成了“四体融合”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将学校的研发主体与县里的行政主体、推广主体和N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新型农技推广联盟。 三是实现了农业高校技术推广的“五个转变”——从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再到体系作战的转变;从服务关键环节到服务全产业链的转变;从单一推广功能到“四能统一”的转变;从技术支撑到支撑、引领并重的转变;从自建、自用、自管到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转变。 四是构建了协同育人模式。利用农业园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综合试验站等平台,把学生的创新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拓展到基地,把学校、课堂和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推进实践育人。 五是提升精准扶贫的功效。通过技术推广和扶持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融入发展,有效完成攻坚脱贫任务。 效果: 学校通过构建的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与脱贫攻坚任务结合,在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投入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在贫困地区投资总金额5500万元。与县区合作成立76个农业主导产业产学研联盟,成立一支260人的推广专家队伍,带领271名地方专家和农技人员,扎实开展对85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扶持了茶叶、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了岳西茭白、砀山酥梨、皖西白鹅、霍山毛竹、宁国山核桃、舒城油茶等品牌产业,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在创新创业类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0多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计划项目150多项、省级项目220多项,依托创业项目注册成立公司近百家,青年农场主培养事迹被《人民日报》整版刊载、“出列吧!贫困村——安徽农大助力对口帮扶村产业脱贫”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