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新模式——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摘 要:201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与林芝市政府在林芝市共同签署《广东省教育厅与西藏林芝市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协议书》,正式启动实施我省高校与西藏地市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简称校地共建项目)。此举将发挥我省高校师范教育优势,创新大学生实习方式,推进广东教育特色援藏,推动受援地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教育援藏广东品牌的创新举措。
【创新缘由】
校地共建项目源于我省高校与林芝自发共建所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始于林芝、昌都市政府希望扩大校地共建项目范畴的强烈意愿,发于我省相关高校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成于两省区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推进。自2009年起,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相继与工布江达县、巴宜区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先后选派8批168名大学生到林芝支教,成效明显。林芝、昌都市认为岭南师范学院和韶关学院的做法好、经验好、成效佳,既能有效缓解受援地师资紧缺,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水平,又能有效提升高校服务社会、支援边疆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建议我省鼓励发动更多高校参与,实现校地结对共建的全覆盖。
【实施过程】
校地共建项目结合广东高校实际和受援地需求,按照“量力而行、确保安全;注重实效、实现双赢”的原则,在教育发展规划、师资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讲学送教、提升教研水平、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资助贫困生等方面,探索建立高校教育援藏工作机制。一是每年选派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强、能尊重习俗和服从安排的大学生组成1至2个当地紧缺急需的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团队到受援地学校支教半年或1年,同时安排有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二是在充分调研受援地师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开展师资培训,帮助受援地做好师资规划,结合教研教改需要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师生心理健康帮扶,提升受援地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三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受援地需求提供各类别、多形式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用于受援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四是挂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开展走访藏族群众家庭、学业辅导、自护教育、亲情陪伴、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促进校地交流交往交融,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维护国家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信念。五是项目保障,注重安全共赢。在人身安全方面,进藏前,学校安排进藏人员进行针对性体检,强化安全意识,严明安全纪律;进藏后,由当地政府承担安全保障责任,强化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预案,切实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在资金保障方面,有关高校将校地共建项目所需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加以统筹解决,同时受援地协调将校地共建项目纳入当地规划并予以资金保障,在基地建设、住宿伙食、进出藏交通、人身保险、医疗体检、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共建学校派出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效果亮点】
青春聚力,校地共建谋共赢。将我省省属13所高校与林芝、昌都市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项目,纳入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藏考察签约项目,由广东省教育厅与林芝市政府签署省市合作协议1项,在此基础上按每所高校对接林芝市一个县、区的模式签署校地共建子协议13项。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作了经验交流。校地共建项目围绕协议,立足校地实际,供应“按需点单”式教育支援,“有求必应”提供相应培训或选派相应专业师范生援藏支教或引导毕业生赴藏就业,“量身定做”协同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援藏向精准化、校本化、网络化和科学化发展,开启了我省教育援藏的新模式。通过共建双方师生互动、教育惠民和文化传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教育,打开大学生认识西藏、藏族孩子了解祖国的理解之窗,搭建起藏汉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创新了我省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形式。通过引导大学生在雪域高原历练强健体魄,滋养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在支教实践中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促成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成长循环,打造了我省实践育人的新载体。通过创建真实教育场域,构建校地协同机制,建立培养目标明晰到位、培养过程参与到位、培养结果检验到位的“三到位”人才培养机制,健全行动参与式、实践体验式“两式”培养环节,有效培育师范生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探索了我省师范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截止目前,已有广州大学等8所高校派出105名当地急需的以音、体、美专业为主的大学生到林芝市实习支教。各高校自筹经费给予每名支教大学生每月2000元生活补助。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缓解了林芝市特别是所辖县、区等基层学校教师紧缺的矛盾,深受当地欢迎。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