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结构性改革 推进特色高中发展
摘 要: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要求,2016年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从国家实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对高中阶段教育新任务出发,立足新高考及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对高中阶段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原有城区高中学校发展模式单一的实际,以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学校、教师、校长、管理”四位一体改革为抓手,精心谋划、大力探索区域内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持续推动特色学校构建、教色学校构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校长管理体制改革、宜昌教育微改革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创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特色鲜明、活力迸发、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良好教育生态。
【创新缘由】
1、普高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出了要求。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导致“千校一面”、人才同质化严重。同时,人为地划分示范学校、普通学校,不仅是对学生和老师的不公平,更是人为的制造教育垄断,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新高考及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对高中阶段教育带来新挑战。2018年,我省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普高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发生巨大变化,选科分层走班教学成为常态。
【实施过程】
1、学校结构调整:保障公平,特色办学。2016年以来,宜昌市打破原城区10所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的等级界限,按“优质+特色”的功能重新定位,整合组建成6所高中“3+3”模式(3所定位国内一流的综合高中和3所定位优秀专业领域的特色高中),形成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格局。 2、校长竞聘选任:选贤任能,能上能下。6月底以来,为选优配强局属学校领导班子,对所有局管干部岗位实施竞聘选任改革,按照动员发布、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专家评分、校长(书记)推荐、确定初步人选、组织考察、党组会研究决策、公示定岗等程序竞争上岗,实现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能上能下”,充分体现了选任干部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教师局管校聘:岗位管理, 活力迸发。2017年暑期,宜昌市实行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制度,构建以“一备案”、“二统筹”、“三自主”为核心内容的“局管校聘”的教师管理新体制。“一备案”,是指市委编办对局属学校(单位)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对局属各学校(单位)间的教师交流调配实行备案管理。“二统筹”,是指市教育局统筹管理直属学校(单位)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统筹管理直属学校(单位)教职工交流调配。“三自主”,是指直属学校(单位)自主确定教职工岗位清单,自主开展教职工全员竞聘,自主负责所聘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评价、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 4、现代学校建设:自主办学, 追求卓越。从2012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现代化学校”创建工程,作为办现代化学校的外部条件,2014年起宜昌市在教育系统导入和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以卓越绩效模式的应用为载体,以实现学校全面的质量提升为目标,旨在帮助学校改进其治理体系,建立战略、过程、评价、改进等多维度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质量体系,实现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效果亮点】
通过改革,一是宜昌城区6所公办高中已调整到位,投资13.4亿元新修建的市一中新校区和夷陵中学新校区已建成使用,投资12.47亿元兴建的宜昌职教园(一期)已全部建成,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外国语高中、科技高中已全部整合到位,与三所综合高中一个批次招生,并面向全市招收特长学生。三峡大学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中船重工710研究所以及科技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为特色高中的合作单位及办学支撑。高中布局调整为普职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2017年,全市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调整为5.7:4.3,比2016年的5.9:4.1、2015年的6.1:3.9又有了较大提高。“优质+特色”高中的建立,进一步补齐了短板,打破了“普职比”失衡的现状,较好满足了公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和社会对于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实施校长竞聘选任制度,打破了校长的终身任期制,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三是“局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的转变,“以岗求人”向“以岗聘人”的转变,“要我上岗”向“我要上岗”的转变。改革之后,教职工岗位意识明显增强,众多教师一改过去在工作量上斤斤计较、拈轻怕重的做法,争当班主任、抢着带课蔚然成风。教师资源存量得到充分利用,“逼懒为勤”、“逼庸为能”的改革效果显著。四是通过创建现代学校,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了发展质量,提升了办学品质,有利于推动我市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学校改进其治理体系,实现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去校长只盯着局长,现在转变为时时关心家长和学生需求,注重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一大批优秀校长正茁壮成长,一批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同度显著提高、充满无限生机的学校已经扬帆远航。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