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摘 要: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在当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行其道的“微时代”,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微课应运而生。本课题通过文献调研、课堂实践、调查访谈、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索了如何将微课这一新生事物应用于辅助高效课堂,挖掘了微课的多种形式和价值,汲取了专家、师生的意见与反馈。本文对中小学教师设计并制作微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创新缘由】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课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教师可以改变课题组成员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为扎实推进课题组成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学校抽调教学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研究、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成立了“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组,对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实施过程】
1.加强微课知识培训,充实课题组成员理论知识。 在接受课题研究后,课题组成员开始关注和探索有关微课教学的知识,对于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阅读与相关的微课教学资料、书籍。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认识到:微课能把干瘪而毫无生气的知识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能把我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它能真正做了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学习。它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帮助,它对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再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 2.制订并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组积极主动邀请凉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并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对原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进行了修改,制订了实施步骤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加明确的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不再高深莫测,变得具体了,可操作了。课题组全体教师明确了具体分工,有利于加强协作;组织召开了课题研讨会,进一步坚定了课题组成员教学研究的信心,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了理论准备。 3.开展了数学微课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工作。 2016年2-4月对会馆巷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组织了问卷调查,发放教师调查问卷90份,回收有效答卷88份;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答卷280份,通过分析处理,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领悟了微课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微课教学在技术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微课设计不当、微课视频制作粗糙等问题。 4.具体实施,注重发挥微课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教学内容的需要,课题组成员在课堂中经常采用各种不同的课堂微课教学形式,适当插入微课视频,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
【效果亮点】
1.利用微课辅助教学,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微课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促进了学生发展,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3.以微课技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突出教学应用价值 新课程立足于“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克服传统数学教学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案、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弊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运用微课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数学鲜活、现实的一面,展示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组织、提炼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找教学契机,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和应用价值。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