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摘 要:2015年初南京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进行随班就读项目的探索。两年多来,南京按照 “支持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抓住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新契机,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坚持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实验为重点,加快探索特殊教育融合优质发展新机制,努力为每一个残疾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创新缘由】
南京特殊教育至今已有90年历史,全市已建立起“布局合理、上下延伸、全类接纳、形式多样”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得到了较好保障。但作为南京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全市随班就读工作水平还有待提升。为此,南京市抓住国家改革实验区建设机遇,重点开展随班就读实验,把新一轮改革发展聚焦于优质融合,构建特教与普教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促进残疾学生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
【实施过程】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部署实验。市教育局会同发改、民政等八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就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升随班就读质量水平,制定了随班就读实验的目标、任务和举措。 凸显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实验。建立分管市长牵头、八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随班就读重大问题,研究制定随班就读重大政策。通过全市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对推进实验进行动员部署,确定了市区校协同、政府与高校协同开展实验的工作格局。认定秦淮、江宁为实验区,全区域推进随班就读实验;认定64所中小学幼儿园为实验校,先行先试推进随班就读实验;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同签订《协同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同研究随班就读实验方案。 完善组织架构,有序开展实验。成立南京市随班就读资源中心,统筹、协调、指导全市随班就读工作,形成各种例会制度、培训制度、视导评估制度等日常运行机制。各区成立区资源中心,在评估、个别化教育、功能康复训练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实验校重点探索资源教室建设、教育评估、课程与教材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家校合作等实践性课题。建立微信群、QQ群等工作平台,履行通知公告、信息发布、经验交流、资料推送、档案管理等职能。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实验成效。整合多方面专家成立随班就读学术指导委员会,形成随班就读专业支持机制。坚持开展年度视导、专题调研和专项督导,健全随班就读督导评估机制。建立融合教育示范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有功单位、融合教育最美教师、优秀融合教育论文和案例等评选制度,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境外培训等方面向特教领域倾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激励机制。在每年“全国助残日”前后,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宣传月”活动,建立有效的随班就读宣传引导机制。
【效果亮点】
随着随班就读国家实验逐步深入,全市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支持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运行体制和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验内容得以深化。从聚焦的重点来看,实验最初关注的是理念的更新、氛围的营造。随着实验的持续推进,如何全面接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如何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如何寻求更加专业的支持等成为实验的重心。从52项市级规划立项课题选题范围来看,随班就读实践注重质量提升和规范系统的整体建构。 评鉴安置更为有序。随班就读对象的准确认定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实验开展以来,随班就读学生的评鉴安置,流程上越来越重规范,方法上越来越讲科学,安置上越来越求合理,随意定性、任贴标签、凭经验安置等现象越来越少。而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状况、个性特长、学习特点等评价更为科学,为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奠定了基础。 专业支撑更为有力。在市区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市区校三级师资培训以问题为导向、以优质融合为目标,全面把握适宜性课程、专业化支持的策略方法;专家团队从培训讲堂深入课堂教学现场,分析个案、研讨方案、指导实施,使随班就读质量稳步提升。 实验举措不断创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区、实验校革新机制、创新举措,为全市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范例。秦淮区区域融合教育氛围浓厚,普教+特教、普惠+特惠、共性+个性的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江北新区信息技术管理到位,随班就读学生数据采用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在终端可以看到每一所学和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数据,形成动态管理,值得推广。玄武区构成了三级管理网络,职责明晰、管理规范,形成医学教育专家指导机制、巡回指导定点机制、教师发展中心领衔普特教师团队研修机制、科研教研助推机制和专项奖励保障机制五大工作机制。鼓楼区点面结合卓有成效,发现一个、跟踪一个、形成一类特殊学生指导方案。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