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评价”让每个中职生都出彩
摘 要:错位评价是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符合中职生个性的、以扬长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评价。改变一门课程期中、期末评价的惯例,确立以项目为基本单元的评价;施行以“项目合格证书”为主要形态的评价,使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便收获一个“产品”、一张“项目合格证书”,“让评价看得见”;将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入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追求教学评价的无形之境;以错错位评价撬动整个中职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错位教学”“错位学习”“错位评价”,构建“错位课堂”,寻求每个中职生的“错位认同”,实现每个中职生的“错位发展”。
【创新缘由】
1.中职学生基础: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确立以激励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评价,实现让每个中职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持久地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为学生的积极学习而评价”是原点诉求。 2.中职课堂现实:中职校的课堂现实呼唤新型评价方式的出现,这种评价应摆脱以“诊断和发现问题”为取向的消极方式,实现让每次学习都有成功体验和看得见收获的积极评价形态,促成积极学习资本的不断累积。 3.回归教育原点:实现每个学生个性的、力所能及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教育应该是是个性的、因人而异的。评价同样应打破“标准”思维,确立个性的、因人而异的评价观,实现评价的“私人定制”。
【实施过程】
2009年正式提出并公开推行,已历时8年。2009年12月承办了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改实验研究课教学活动;2013年5月承办了南通市职业学校“错位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其后每年都要举行省市“错位评价”主题教研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构评价体制,创新评价载体 (1)根据项目重新核定课程学分 采用项目学分制,根据项目的性质、核心知识负载的多少综合决定每个项目的学分,以项目的累积学分计算课程学分,学生以最终完成的项目数计算课程学分。 (2)优化评价出台“项目合格证书” 推行“项目合格证书”,以“项目合格证书”作为学生完成项目的依据。在“项目合格证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合格证书”的功能,丰富“项目合格证书”的内涵,赋予“项目合格证书”更多的“元素”,实现不同学生收获不同“项目合格证书”的评价常态。 2.缩短评价周期,注重评价内化 (1)从微型项目到微型游戏项目 微型项目是以一个连续的教学活动为项目教学周期(可以是1课时、2课时(2节连上)、4课时(4节连上)),通过在原料中融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负载进而形成完整产品的教学载体。在微型项目教学和评价的基础上,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又通过“游戏项目化”和“项目游戏化”两条路径,实现“微型游戏”和“微型项目”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微型游戏项目“双载体”驱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样式。 (2)从单一项目到多个项目共存 项目多样化,是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项目数量、合理设置项目等级,不断提高项目的适切性,以项目的个性化、多样化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 3.实施立体变革,形成框架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立体变革实现了评价的悄然转型,形成了以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为主要形态的教学范式,通过“错位教学”“错位学习”“错位评价”打造“错位课堂”,寻求每个中职生的“错位认同”,实现了每个中职生的“错位发展”。
【效果亮点】
一、效果 1.积极心理持续累积:以项目为教学单位,极大地缩短了评价周期,学生短时间内不仅收获体现自己劳动成果的 “项目产品”,还将收获体现自己劳动价值的“项目合格证书”,这种短期的、反复的、带证书的评价促成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持续累积。 2.课堂生态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多样化”教学,不同的学生收获不同的“项目合格证书”,实现了评价的个性化。课堂生态持续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增强,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课堂互动频率增加,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各类考证合格率达98%以上,远超先前85%的合格率。 3.教学改革深度推进:以“错位评价”为支点,撬动教学整体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错位课堂”教学范式。 4.示范辐射彰显效应:“错位评价”在市内职业学校得到了普遍应用,在省内部分职业学校得到推广应用,相继承办省市主题教研活动20多次,实验教师在省内开设公开课、示范课50余节,错位评价”的示范辐射效应不断彰显。 5.改革成效权威肯定:成果相继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全国优秀教科研成果奖、省优秀教科研成果奖、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等。 二、亮点 1.缩短评价周期:实现了以微型项目为周期的评价,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一学期一评价、一课程一评价的评价“惯例”,实现了一项目一评价,缩短了评价周期,实现了“所学即所得”。 2.创生评价载体:创生出“项目合格证书”的评价方式,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可以获得不同的项目合格证书,实现了评价的“私人定制”。 3.改变学分表达:将每一课程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目含相应学分,每门课程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学分,建立起类似“数量性状”的学分表达,改变了原先学生要么“修满学分”要么“无学分”的“二元”学分结构。 4.重塑评价取向:改变通常教学评价标准化、显性化的惯性思维与做法,追求评价的“非标”,将教学评价有机融入学习全过程,追求教学评价的无形之境。
更多校长案例
更多教师案例